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区卫生健康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水平提升、服务模式创新、保障体系完善等工作,聚力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
疫情发生以来,区卫生健康局全面做好全区收治的8例确诊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救治观察等工作,2月5日以来未再出现本地确诊病例。在胸科医院疫情发生后全力组织协调,于5天内完成了142万人的全民核酸检测任务。
1、提升防控救治能力。区财政投入2800万元升级改造区二院、龙泉卫生院和普东卫生院,其中龙泉卫生院仅用5天就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科学规划救治床位,已准备250张救治床位,由定点医院人民医院龙泉院区提供50张救治床位,并将二院作为后备定点医院,疫情突发将根据需要腾空提供200张救治床位。
2、严守医院救治阵地。在各医疗机构设立了30个预检分诊处,医务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严格预检分诊;加强发热哨点建设,在全区设立24处发热哨点诊室;增设采样点,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核酸检测采样点,实施网格化管理。
3、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目前我区已建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四处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15000样本管,保障了 “应检尽检”重点人群定期检测的顺利开展。10月11日青岛胸科医院疫情爆发后,区卫生健康局与镇街密切配合,迅速开展全民核酸检测,组建了2800余人的检测队伍,设置592个核酸采样点,合理调配人员力量、落实采样工作,高效保质的完成了检测任务,其中我区四处检测实验室独立完成检测35万份,位居青岛各区市前列。
4、强化院感防控。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确保防控无死角。充实了院感队伍,成立了院感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加密核酸检测的频次。扩大了重点人群管控范围和防护管理,对陪护等一般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加强健康检测。按照网格化管理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四不两直”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5、强化联防联控。一是抓牢社区防控。加强重点场所防控,排除各类隐患,累计出动应急队员2800余人次,流调127人次,排查密切接触者633人。二是抓好交通卡口防控。派出192名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开展入即人员体温测量和健康检查,严防外地病患输入。三是加强入境人员管理。组织医疗服务队为青岛机场分流到我区集中隔离的入境人员提供医学观察服务,累计核酸检测6410余人。对入境可疑患者,转运到区人民医院龙泉院区,累计转运113人,全部排出可疑。四是抓好企业复工复产防控。选派246名专业人员组建5支医疗服务队,下设59支小分队,深入610余家企业指导复工复产防控。五是抓好开学复课防控。组织273名医务人员“一对一”进驻学校指导疫情防控。确定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二院为定点联系医院,建立“学校-院前急救-定点医院”应急转运链条。
(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健共体为核心、补齐医疗短板弱项,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继续拓展健共体。重点实施“内外结合、中心突破”,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优质服务全民共享。坚持“外引”,持续加强与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签署了三年合作协议,区中医院成功创建区中医院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成为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并引进了“连方名中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区精神卫生中心与省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我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注重“内育”,加强健共体牵头医院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青岛市级重点学科6个、学科带头人6名;突出发展基层特色专科,设置比例达到30%,并下派牵头医院120名专家常驻,帮扶基层逐步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模式。
2、优化发展布局,强化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卫生健康人才,切实解决好医疗条件、软硬件环境方面的短板问题。对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加快项目推进;围绕打造“智慧医院”,在二级以上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建立互联网诊室和智慧药房,提高了就医便捷度和诊断效率。公开招聘128人,充实到疾控及基层医疗机构。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校园招聘,计划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215人(博士5人,硕士91人,本科119)。
(三)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牢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逐步引导居民没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
1、开展健康即墨行动,围绕创新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健康环境、搭建大健康发展平台等8个方面,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妇幼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16个专项行动,与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探索开辟一条符合即墨实际,能够满足群众需求、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健康即墨发展路径。
2、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配强设备设施,提升重大公卫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公卫医防融合,增强资源整合和统筹调配力度。
3、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精神卫生中心改造,开设区级社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对40%以上临床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