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即墨区第一实验小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启“科创筑梦,助力‘双减’”活动,夯实科学教育基础,为学生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开展校内外科技普及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培养科技强国储备军。
一、筑牢根基,减轻压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校注重人才引进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了一只“科创筑梦教研团队”。队伍之中不仅有科学教育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也有科学教育教龄20年甚至30年的老教师。团队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观念、方法、评价方式。“新鲜的血液”与“丰富的经验”的碰撞,为“助力双减”筑牢了根基。
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根基,紧抓课堂教学质量是“双减”的关键,团队经常结合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围绕“核心概念、大单元、实验教学”等疑难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精化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堂科学课,从教学角度有效帮助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将学生的学习形式转变为,以探究和实践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到“做中学,玩中学,学中思”。
二、特色托管,激发兴趣
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内,推行特色科创课程,满足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了科技普及力度。科创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使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双减”环境下为学生做“加法”。
有180余名学生参与线下课程,学校综合利用多种资源,课程涵盖了科学魔术(如:“会‘骗人’的眼睛”)、经典科学实验(如:“马德保半球实验”)、科普知识(如:“电风扇能冷却空气吗”)、尖端科技简介(如:什么是人造太阳?)、信息科技融合课程(如:“智能潜水艇”)、科技竞赛(如:鲁班鸟扑翼橡筋竞时赛)等等系列课程,线下课程注重互动性、研究性与动手操作;
有600余名学生参与线上科普课程学习,学生通过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云平台,观看专业教师的教学视频,先学习有关知识,再通过模仿实验,把知识学习与动手实验结合起来。科创课程的实施助力学生种下一颗未来科学家的种子,让学习与梦想不再是负担。
三、研学旅行,拓宽视野
实验一小结合家庭、社区、研究所等等社会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科普研学旅行,如学校申报并开展“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课题——《基于STEAM教育的即墨古城校本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以STEAM教育为理论指导,以即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艺术与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以跨学科、跨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
5月29日,实验一小组织学生前往国家深海管理中心,开启了一场逐梦深蓝之旅。进入国家深海管理中心展览馆后,讲解员从深海运载技术、深海探测技术、深海开发技术和深海探测计划等角度,讲述我国的深海发展战略与取得的傲人成绩。师生家长共十余人近距离参观国之重器——“蛟龙”号及其母船 “深海一号”,学生们听着老师讲起“蛟龙”号创下的无数个第一,眼中泛起了光。来到基地码头,学生们见到了向往的“深海一号”,个个神情激动,燃起了心中的火。孩子们了解“蛟龙”出海,下五洋捉鳖,深海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正大踏步走在科技强国之路的缩影。科技强国的前提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研学活动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科学家的种子。
四、竞赛驱动,人才拔尖
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学校开设科创社团,以科技竞赛驱动人才成长。经过几年探索收获颇丰,青岛市即墨区“即发杯”第三届中小学机器人大赛,即墨区人工智能大赛和蓝色星球比赛,2021年“红心向党匠心育人”建党百年红色主题系列模型赛,2021年青岛市青少年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竞赛,青岛市中小学第十三届科技节比赛,2022 青岛市青少年航空模型教育竞赛通讯赛,2023年“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等等,以上竞赛学校均有多名学生荣获一等奖,高晟轩同学,在全市中小学生小明星评选活动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被评为“科技小明星”,科技助力双减,硕果累累!
科学教育道阻且长,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实验一小“科创筑梦”团队,正努力提高科学教育“势能”,帮助学生转化为前进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