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墨区审计局立足基层审计工作实际,转思路、调方式,创新推动三个转变,实现投资审计管理优化、模式优化、效能提升,努力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升级。2023年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个,涉及投资金额31.64亿元,促进项目节支增效3.8亿元,审计移送问题线索2条。推动出台《青岛市即墨区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并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工作全流程、各环节。
(一)着力推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管理优化
一是强化投资审计“全覆盖”管理。按照投资规模和重要程度,科学编制投资审计计划,将年度内建设单位完成结算审核的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基本实现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二是强化投资审计“全方位”监督。通过公开招标,聘用40家中介机构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并将相关费用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予以全额保障。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日常监管和质量复核,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有效提高项目质效,防范审计风险。三是强化投资“大审计”格局构建。把单一的投资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民生审计等其他审计融为一体,促进发挥投资审计专业优势,跳出过去单打独斗的“小圈子”,构建“大审计”格局。如,聚焦“投资审计+主管部门”,在交通等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中,关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重大政策落实等情况;聚焦“投资审计+重点领域”,对乡村振兴、土地治理项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等领域实施审计,助力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二)着力推动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投资审计”转变,实现模式优化
结合全省智慧审计重点任务,研究建立投资审计领域“七张清单”,实现建设项目从项目决策、立项到实施、决算、验收使用全过程关键节点的数据采集。在工程结算审计基础上,由点及面,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投资决策、基本建设程序、资金使用、质量安全、投资绩效、反腐倡廉等9个方面情况进行全方位审计,切实提高公共资金绩效。如,在旧城旧村改造建设情况审计调查中,紧盯过程管理,聚焦旧城旧村改造建设攻坚行动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管理和推进、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深入项目施工现场核查,研究式开展施工图预算审计,以经济性、适用性为原则,以行业造价预算政策规定为依据深查细究,重点关注概算控制情况、工程预算定额套用和取费合理性、工程量清单编制和计算合规性、定价材料价格合理性、预算编制口径合规性等,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揭示施工管理问题。
(三)着力推动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化投资审计”转变,实现效能提升
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搭建由审计制度库、中介信息库、投资专家库、项目数据库、经验资源库等“五库”构成的审计信息化体系。同时针对手工查账的弊端,积极探索实践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大数据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将无人机航拍航测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管网、道路铺设等建设项目审计中。如,2023年在农村污水治理一期、蓝谷对外连接线工程等审计调查中,积极应用BIM+投资审计平台对工程进行智慧审计,包括投标电子标书硬件信息分析、结算文件中套用定额与标准定额的对比、人材机组成合理性分析以及钢筋、商砼、模板等工程量得快速审核等,有效解决工程量计算不精准、传统方法测量效率低、多发设计变更、发现问题不及时等问题,切实提升审计精准度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