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2002年即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7-06-10

    2002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市2001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47.87分,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之列。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列青岛五(县)市之首,完成159.5亿元,增长21.1%,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增长20%的奋斗目标,人均GDP 1.5万元,合18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8.1亿元,增长31.2%,第三产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亿元,增长32.1%。实现财政收入5.44亿元,增长28.7%。

    2、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突破

    全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7.6:45.7:36.7调整为15:49:36,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减少了2.6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3.3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主体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形成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经济比重继续下调,民营经济比重继续上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到3878户,从业人员6.9万人,注册资金29.6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6.2万户,从业人员8.7万人,注册资金6.6亿元。据测算,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完成90.4亿元,占GDP的56.7%,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4%,个体私营企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75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78%,个体私营经济税收26267万元,占全市税收的29.2%。投产营业的三资企业251家,实现产值68.6亿元,三资经济税收27114万元,增长12.1%,占全市税收的30.1%。

    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上升

    全市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62.1万人,比上年增加1.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1.72万人,第二产业24.2万人,第三产业16.18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上年的43.6:33.9: 22.5调整为35:39:26,一产减少4.82万人,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57万人和2.46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54.1万人。

    5、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离退休、退职人员12167人,其中:劳动部门供养7467人,财政部门供养4700人。社会保障费用总额16628万元,其中:劳动部门支付8988万元,财政部门支付764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4245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45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88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03人。

    二、农业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1、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45.88亿元,增长5.3%,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16.14亿元、0.34亿元、12.18亿元、17.22亿元,其比重由上年的37.2:0.7:25.1:37.0调整为35.2:0.8:26.5:37.5,种植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牧、渔业比重分别增加1.4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2、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年种植业生产克服“晚霜冻害”和干旱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粮经种植结构,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大力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药材、牧草为主的经济作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万亩,压缩1万亩,减少了0.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8万亩,增长3.8%,其中:蔬菜种植面积36.3万亩,比上年扩大 2.1万亩,增长3.1%,花生播种面积36.6万亩,减少12.8%,全年粮经比例达到1:0.68。

    主要农产品产量受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万吨)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38.6

-9.6

其中:小麦

17.44

-5.6

玉米

15.13

-13.2

花生

11.63

-8.4

蔬菜(不含果用瓜)

111

10.3

水果

3.06

-12.6

    3、林业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林业生产突出以造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步伐,当年造林面积3490公顷,育苗面积1070公顷,四旁植树21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7.59%,比上年增加1.85个百分点。

    4、畜牧业生产继续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002年全市畜牧业生产以调整畜牧业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在畜牧示范园的带动下,引导畜牧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末肉食鸡存栏805万只,比上年增加144万只,增长21.8%,全年出栏2952万只,增长11.9%,年末奶牛存栏1.4万头,增长27.3%,生猪存栏27.1万头,增长7.5%,出栏43.5万头,增长8.8%。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万吨)

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9.9

13.1

其中:猪肉

3.2

6.7

禽肉

6.0

19.2

奶类总产量

7.0

23.7

禽蛋总产量

6.1

3.9

    5、水产业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

    全市水产业由于重视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新技术的推广,加快了海水养殖示范园建设,积极推广大菱鲆鱼等新品种和生态调控健康养虾等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使水产业取得较快的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31.23万吨,增长3.6%,其中:养殖产品总量18.96万吨,增长6.3%,养殖对虾3973吨,增长44.9%。水产养殖面积22.2万亩,增长3.8%。

    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生产投入进一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5.1万千瓦,增长2.8%,农用拖拉机2.87万台,增长5.5%,农用载重汽车1920辆,增长5.4%,农村用电量4.47万千瓦时,增长10.6%,地膜覆盖面积2.57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2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立足于服装纺织、机械制造、制鞋、电器、食品饮料等特色行业,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构筑结构、规模、效益、质量协调健康发展的大工业体系。

    1、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28亿元,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30亿元,增长43.6%;销售收入120.9亿元,增长40.5%;实交税金4.78亿元,增长19.5%;实现利润3.2亿元,增长39.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98亿元,与去年持平。全市工业增加值68.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3%。

    2、工业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多样化

    在305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从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私营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依次由上年的2.4:7.2:27.5:44.1:18.8调整为2.5:4.3:40.7:36.8:15.7,形成股份制、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国有、集体为次的工业经济结构。从行业分布看,近几年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服装纺织、皮革及其制品、化工橡胶、普通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饮料制造为支柱的行业结构,其中:服装纺织、皮革及其制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增长32.1%,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市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亿元,增长35%,市以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增长26.6%。

    从投资性质看,在市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4亿元,减少4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64亿元,增长51.5%;城镇其他投资20.1亿元,增长200%;房地产开发投资4.37亿元,下降15.7%。在市以下投资中,农村500万元以上投资8.5亿元,500万元以下投资4亿元;农户投资3.36亿元。

    从投资产业看,在市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0.7亿元,增长126%;第二产业17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13.8亿元,下降2.8%,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2.2:54.0:43.8,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8.2个百分点。农村500万元以上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85亿元、3.7亿元、3.9亿元,比重分别为10.0:43.6:46.4。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有所下降,开发投资4.37亿元,减少15.7%;房屋施工面积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1.8%和6.4%;住宅竣工面积42万平方米,与去年持平;销售面积38万平方米,减少7.3%;销售额4.1亿元,增长8.6%。

    五、国内贸易

    2002年,全市继续围绕建设“江北最大市场群”的目标,加快实施“商贸兴市、以市兴城”战略,新建、扩建了12处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23处。各类市场成交额238.3亿元,增长10%,其中过亿元市场11个,服装批发市场成交额75亿元,小商品城成交额45亿元。全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4.85亿元,增长 18.8%,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便利,使农村购买力向城区转移,农村市场相对滞后,城区零售额增长28.3%,农村零售额增长13.4%,吃、穿、用方面分别增长20.9%、27.7%、13.3%,占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44.0:16.3:39.7。

    六、外引内联

    全市把握入世和申奥成功的历史机遇,把招商引资继续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引进来”壮大经济实力,想方设法“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行市级领导包靠重点项目制度,完善制定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办法,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全市对外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引进外资项目285个,合同利用外资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2亿美元,分别增长51.6%、34.5%和73.6%;出口创汇8亿美元,增长14.6%。实际利用内资36亿元,增长78.2%。

    七、财税、金融 、保险

    全市始终把加快发展税源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鼓励信贷消费。

    1、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5956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54367万元,可比增长28.7%。其中: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分别完成12042万元、16428万元和25897万元,分别增长31.9%、35.4%和23.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完成26462万元,增长 30.8%,镇级完成27905万元,增长26.7%。地方财政支出79482万元,增长23.6%。

    2、税收突破9亿元大关

    2002年全市完成税收90091万元,增长8.6%。其中,国税局完成51111万元,增长2.1%;地税局完成32279万元,增长9.1%;财政局完成6701万元,增长102.6%。在全部税收中,国有经济税收10120万元,集体经济税收5663万元,股份制经济9774万元,个体私营税收26267万元,三资企业税收27114万元。在全部税收中,第一产业税收6701万元,第二产业税收53623万元,第三产业税收29767万元。

    3、金融业日趋活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2.83亿元,增长18.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5亿元,增加8.43亿元,增长14.9%。各项贷款余额为57.28亿元,增加11.34万元,增长24.7%,年末各项个人消费贷款达到8.2亿元,增长63.7%。

    4、 保险业竞争力增强

    全年保险总额达到209.73亿元,增长26.4%,其中:财产险73.20亿元,增长18.2%;人身险136.53亿元,增长31.3%。保险业务收入18056万元,增长15.0%,其中财产险收入5086万元,增长11.6%;人身险12970万元,增长16.4%。保险业务支出7202万元,下降18.1%,其中财产险2743万元,下降17.0%;人身险4459万元,下降18.7%。

    八、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13.47万辆,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货车11246辆,客车8842辆,其他机动车8.60万辆,拖拉机2.87万辆。公路总长度899.5公里,其中高速路35公里,公路网密度50.5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年公路客运量268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5688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8.5%和18.3%;货运量3952万吨,货运周转量1572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6%和16.5%。全市共有客运公共汽车634辆,城区环行公交车85辆,年末实有出租客车218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7877万元,增长6.2%。其中:电信局完成14152万元,增长4.9%;移动公司完成10084万元,增长5%;邮政局完成3641万元,增长15.4%。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0.62万门,其中:市话8万门,农话22.6万门。电话用户25.5万户,增长8.3%,其中:市话6.7万户,增长2.3%,基本饱和;农话18.8万户,增长10.6%。全市住宅电话达到23.06万户,增长12.9%,电话入户率达到71%。公用电话7052部,增长116.8%。移动电话11万户,增长36.5 %。互联网用户6513户,增长10.7%。

    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67.8万人次,增长14.5%,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

    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柳腔剧团1处,影剧院11处,农村放映队18个,接待艺术团10个,共演出2317次,观众人数38万人次。文化馆(中心、站)50个,各类图书馆445处,市图书馆藏书量10.93万册,市博物馆、文化创作研究室各1处,出版发表播映展出各类文艺作品450件,获青岛市以上各类奖励30项。拥有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1.12万户,其中城区4.82万户,农村6.3万户。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08处,在校学生16.31万人,其中:高中生1.54万人,初中生5.19万人,小学生7.55万人。教职工1.19万人,其中:教师0.96万人,师生比1:16.64。幼儿园340处,入园学前儿童1.77万人。高考录取本科生177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拥有各类运动场地465处,三级裁判员300人,教练员12人,向青岛市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20名。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完善。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50处,其中医院8处,卫生院2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408个,拥有床位1576张,卫生技术人员3786人,其中医生1126人。

    “科教兴市”战略继续实施。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21人,中级职称人员8920人,初级职称20724人。全市有研究生学历39人,本科生学历4556人,专科生学历12932人,中专生学历20180人。科技管理人员81人,农民技术学会、协会、研究所126个,市地以上确定的科技示范点16个。企业厂办科技机构136个,科技人员1096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个,运用高新技术10项,开发新产品16个。专利申请58件,青岛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5家,即墨市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1家。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修建、完善了城区交通网络,并进行了大规模城区绿化工程,当年住宅建设竣工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加强,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区供水:城区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7.2万吨,自来水管道总长度达266公里,比上年增加56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490万吨,其中机关企业用水895万吨,居民生活用水545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城区供气:全年液化气供应总量3877吨,增加127吨,增长3.4%,其中家庭用量3410吨,用气户数5.86万户,使用液化气人口27.1万人,用气普及率92.6%。

    城区供热:全市集中供热面积70.4万平方米,增加1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38.9万平方米。热水管道长度15公里,热水供热总量22万吉焦,供汽管道长度20公里,蒸汽供热总量147万吉焦。

    城区交通:城区公交车线路8条,运营长度138公里,运营车辆85辆,客运总量670万人次。

    城区道路:年末道路总长度226.5公里,比上年增加6.5公里,道路面积334.4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5万平方米,桥梁23座,路灯1688只。防洪堤长度6.76公里。

    城区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22.2公顷,绿化覆盖率27.4%,园林绿地面积703.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4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环境保护及其他:全年安排治理环境污染项目6个,竣工项目6个,竣工项目日处理废水能力340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38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82562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5.58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6.35平方公里。卫生实际清扫面积318.6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4万吨,粪便清运量1.4万吨,公厕数量28座。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4347人,人口出生率13.38‰,计划生育率99.92%,全年死亡人口7290人,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6.58‰。 全市年末总人口1075301人,比上年增长0.6%,全市总户数32.55万户,户均3.3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2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资,各类企业效益的好转,使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增长11.7%,达到10073元(新口径9373元,统计范围上新增加100人以上私营企业、镇集体企业的从业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3973元,比上年增长8.1%,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595元,增长5.4%。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9平方米。全市拥有住户电话23.06万户,家庭拥有率达71%。有线电视用户11.12万户,入户率达34.2%。农户家庭拥有消费品逐年增加,每百户拥有彩电104台,摩托车70辆,电冰箱51台。人们在吃、穿、用等方面支出都有相应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福利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集体敬老院20个,收养人员480人,救济困难家庭9471人,其中:城镇868人,农村8603人,救济款267.2万元,五保户供养人数1982人,补助金额369.3万人,社会散居孤老残幼集体供养人数1502人,社区服务设施20处。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