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提出的“学昆山、赶常熟,奋战五年跻身山东经济强县前三名”的发展目标和“东进、西扩、南接、北合,四点布局、组团发展”的发展战略,着手实施“三区一中心”的规划整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市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使全市经济保持了高开稳走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势强劲,速度、结构、效益基本协调统一,主要宏观指标走向一致,虽然受“非典”影响,一些行业遭受损失,但由于措施得力、防范积极,加之经济增长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因此,“非典”没有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整体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27亿元,增长2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99.25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增加值71.21亿元,增长22.6%。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20%的目标。 电力供应保证了全市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发展速度相吻合。全社会用电量9185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其中,工业用电量65160万千瓦时,增长21.4%。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49:36调整为12.7:50.8:36.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三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2.2%、5.2%、38.9%、36.2%和17.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股份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 7.8%、11.5%、68.1 %、2.1%和10.5 %。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3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 6.5万户,年内新发展15018 户;私营企业4578户,年内新发展970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 17万人,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3.4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工业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服务业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人们的消费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我市始终把增加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壮大三大农业基地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载体,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突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7.1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农业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2.7%,占GDP的12.7%,全市种植业继续向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倾斜,粮经比例由去年的55:45调整为54:46。 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3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7.47万公顷,减少4.1%。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林业生产抓住建设生态城市、承办“绿色奥运”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233公顷,增长107%;森林覆盖率22.8%,提高4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牧生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养殖结构,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 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32万吨,增长2.5%,其中,捕捞产量11.8万吨,下降0.1%;养殖产量20.2万吨,增长3.6%。海、淡水养殖面积1.54万公顷,增长3.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8455台,增长18.7%;农用拖拉机3万台,增长4.5%;农用汽车1906辆,减少0.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4551 吨,减少3.6 %;农村用电量5.2亿千瓦时,增长16.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86千公顷,减少2.8%,地膜覆盖面积2.85万公顷,增长10.9%。
三、工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加快实施建设大工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全年生产、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0.4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2.4亿元,增长3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9亿元,增长36.3%;集体企业完成9.6亿元,下降20.6%;股份制企业完成70.9 亿元,增长25.6%;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66.1亿元,增长3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1.9亿元,增长52%。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稳步上升。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1 亿元,增长18.6 %,实现利润3.9亿元,增长20.6%。产品销售收入165.1亿元,增长36.6%。产品销售率为93.3%。企业个数增加较多,总量膨胀加快。2003年末,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3家,比2002年末净增58家。民营工业经济活力凸显,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去年的176户增加到219户,完成产值132.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出总量的72.8%,比去年提高16.5个百分点。企业出口交货值全年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67.5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03年末全市拥有过亿元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18家,实现销售收入91.8亿元,占全市的55.7%,比去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50%,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48%,比去年提高了4.1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明显扩张,速度保持高位运行。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改善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0.2亿元,增长69.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市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亿元,增长54.8%,市以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亿元,比同期增长98.3%。在市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92亿元,比同期增长8.3%,更新改造投资0.95亿元,同比增长48.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3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他经济投资完成34.57亿元,同比增长71.9%。从投资的结构看,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02亿元、45.24亿元、29.91亿元,分别增长6.3%、56.4%、37.3%。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6.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住宅5.82亿元,增长62.6%。房地产施工面积87.4万平方米,增长2.8%;竣工面积35.8万平方米,下降28.4%。商品房销售面积33.7万平方米,下降11.3%,商品房销售额50594万元,增长23.6%。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15.5万辆,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货车11994辆,客车14427辆,其他机动车9.9万辆,拖拉机3万辆。公路总长度1030公里,其中高速路35公里,公路网密度5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304万人次,下降14.3%,客运周转量31000万人公里,增长20.7%;货运量3615万吨,下降8.5%,货运周转量19000万吨公里,增长20.8%。全市共有客运公共汽车729辆,城区环行公交车110辆,年末实有出租客车218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4586万元,增长24.1%。其中:通信公司完成18636万元,增长31.7%;移动公司完成11880万元,增长17.8%;邮政局完成4070万元,增长11.8%。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3.87万门,其中:市话8.84万门,农话25.03万门。电话用户28.06万户,增长9.8%,其中:市话5.43万户,农话22.63万户。全市住宅电话达到25.15万户,增长9.1%,电话入户率达到76.6%。移动电话15.2万户,增长38.2 %,小灵通用户15664户。宽带用户3417户,增长182.4%,互联网用户6638户,增长1.9%。 旅游业平稳发展。旅游业虽受到“非典”的影响,全市旅游总收入仍达28975万元,其中外汇收入27.5万美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2.57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人7.06万人次;港澳台胞988人次。
六、国内贸易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大背景下,即墨消费市场发展迅速。虽然五月受到“非典”的冲击,但由于防非措施得当,“非典”影响很快过去,而另一方面,“非典”也促进了居民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亿元,同比增长14.9%。 城区市场增幅明显高于农村市场。全市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6亿元,同比增长17.4%;农村28.1亿元,同比增长12.9%。城区的增幅高于农村4.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人气旺,商品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27.1%,市场份额达到18.8%。餐饮业生意兴隆,零售额继续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亿元,同比增长1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1%。个体私营经济仍然占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2003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2亿元,同比增长12.8%,市场份额达6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拉动零售额增长8.9个百分点。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我市继续实施“商贸兴市”战略,不断充实“江北最大市场群”内涵,市场商贸业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拉长,全市集贸市场成交额286.7亿元,市场成交额比上年增长20.3%,初步形成了以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副食品、电器、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和百盛、利群、佳乐家等大型商厦为骨干,以集贸市场、各类商业零售点为网络,门类相对齐全、功能日趋完善、辐射面较广的市场商贸业发展格局。
七、对外经济 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规模和质量,全年对外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 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全年实现出口创汇9.7亿美元,增长20.8%;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外贸出口的主体,全年出口额7.3亿美元,增长11.2%,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75.2%,自营出口2.4亿美元,增长42.2%。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含增值税免抵调库收入2.36亿元),可比增长18.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887万元,可比增长25.1%,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4777万元,可比增长27.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财政局完成10903万元,可比增长14.5%,国税局完成20881万元,可比增长29.2%,地税局完成32993万元,可比增长30.6%。 全市累计完成税收129629万元(含国税局调库税收23640万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国税局完成81275万元,同比增长22.7%,地税局完成40661万元,同比增长26%,财政局完成7693万元,同比增长14.8%。个体私营经济完成33051万元,同比增长25.8%,涉外经济完成42420万元,同比增长6.7%。 随着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落实,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力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2亿元,比年初增长23.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8亿元,比年初增长2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1亿元,比年初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70.9亿元,比年初增加增长23.7%,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2.2亿元,较年初增长48.9%。存贷比例为1:0.69,存贷款余额在五市中稳居第一。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全年全市承保金额271.86亿元。实现保费收入21515万元,增长19.2%,其中:财产保费收入5507万元,增长8.3%,占25.6%;人身保险费收入16008万元,增长23.4%,占74.4%。赔款支出金额4006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306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70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继续实施。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31人,中级职称人员9317人,初级职称22220人。全市研究生学历37人,本科生学历6346人,专科生学历15425人,中专生学历26310人。农民技术学会、协会、研究所128个,市地以上确定的科技示范点20个。企业厂办科技机构138个,科技人员1104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个,运用高新技术16项,开发新产品68个。专利申请95件,青岛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5家,即墨市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4家。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00处,在校学生15.76万人,其中:高中生1.84万人,初中生4.63万人,小学生7.67万人。教职工1.25万人,其中:教师1.04万人,师生比1:15.15。幼儿园317处,入园学前儿童1.7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柳腔剧团1处,影剧院14处,农村放映队10个,接待艺术团10个,共演出4317次,观众人数105万人次。科技文化服务中心24处,各类图书馆445处,市图书馆藏书量11.36万册,市博物馆、文化创作研究室和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各1处,出版发表播映展出各类文艺作品480件,获青岛市以上各类奖励36项。有线电视网覆盖稳步扩大,拥有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2.2万户,其中城区5.18万户,农村7.02万户。 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60处,其中医院7处,乡镇卫生院19处,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428个,拥有床位1685张,卫生技术人员3943人,其中医生115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拥有各类运动场地556处,三级裁判员300人,教练员12人,向青岛市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36名。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修建、完善了城区交通网络,并进行了大规模城区绿化工程,当年住宅建设竣工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面积达到38.6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加强,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区供水:城区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7.2万吨,自来水管道总长度达290公里,比上年增加24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900万吨,其中机关企业用水1055万吨,居民生活用水615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城区供气:全年液化气供应总量4727吨,增加850吨,增长21.9%,其中家庭用量4100吨,用气户数6.95万户,使用液化气人口32.5万人,城区用气普及率96.7%。 城区供热:全市集中供热面积91.1万平方米,增加2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52.4万平方米。热水管道长度29公里,热水供热总量23万吉焦,供汽管道长度36公里,蒸汽供热总量195万吉焦。 城区交通:城区公交车线路14条,运营长度164公里,运营车辆110辆,客运总量860万人次。 城区道路:年末道路总长度257公里,比上年增加30公里,道路面积456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8.5万平方米,桥梁25座,路灯1916只。防洪堤长度6.8公里。 城区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94公顷,绿化覆盖率30.9%,园林绿地面积105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5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环境保护及其他:全年安排治理环境污染项目4个,竣工项目4个,竣工项目日处理废水能力80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34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00865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5.13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9.65平方公里。卫生实际清扫面积353.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4万吨,粪便清运量1.4万吨,公厕数量36座。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62‰,全年出生人口7067人,人口出生率6.57‰,符合政策生育率99.64%,全年死亡人口7738人,人口死亡率7.2‰,全市年末总人口1075121人,比上年下降0.02%,全市总户数32.82万户,户均3.3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我市职工工资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稳步提高,使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较快,达到10073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比上年增长8.2%,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767元,增长6.7%。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平方米。全市拥有住户电话25.15万户,家庭拥有率达76.6%。有线电视用户12.2万户,入户率达37.2%。农户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逐年增加,每百户拥有彩电107台,洗衣机34台,电冰箱56台,空调机4台,热水器34台,摩托车66辆,移动电话36部。人们在吃、穿、用等方面支出都有相应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福利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集体敬老院46个,收养人员406人,救济困难家庭人口11354人,其中:城镇1247人,农村10107人,救济款384.4万元,五保户供养人数1226人,补助金额279万人,社会散居孤老残幼集体供养人数868人。 [注]:1、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各行业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测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