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真招实策稳经济。突出抓好经济调度,切实发挥区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办公室经济牵头职能,锚定GDP5.5%的增长目标,制定完善经济监测保障机制方案,先后组织26次专题调度会议,牵头抓好9批97项问题事项办理,协同15个部门抓好29项核算指标,推出重点行业目标清单,创新目标进度管理、问题办理闭环、关键节点监测方法,加强走访服务力度,紧盯重点企业抓生产、紧盯重点行业挖潜力、紧盯重点项目育增量,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二)围绕“项目第一支撑”,真抓实干提质效。2023年全区180个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上半年已全部实现开工建设,60个省市重点项目纳统项目58个,纳统率96.7%。重点项目“摘星夺旗”考核一、二、三季度均位列青岛十区市前3位。52项公益性项目总体推进顺利,截至2023年12月底,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营流路(蓝鳌路至流浩河二路)北通等27个项目已完工,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路、龙泉高中等21个项目在建,开工率92.3%,已完成投资约93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对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有较大推动作用。全区2024年共筛选省市区三级重点产业项目285个,项目申报数量历年最多。其中,拟选重点建设项目182个。
(三)围绕“资金第一要素”,对上争取出实效。积极争取资金,目前累计为机场快速路等27个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6.2亿元,创历史新高;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等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余万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智慧停车项目,获得全省首个存量资产盘活项目贷款7亿元,推动规模11.7亿元的陆港基础设施REITs项目成功进入国家意向库;目前国家反馈两批增发国债项目清单中,即墨区入围项目8个、争取国债资金14.58亿元,占全市争取资金的37%,占十区市的62.6%,居十区市首位(青岛市29个项目、资金39.44亿元,其中区市项目23.28亿元、市直项目16.16亿元)。
(四)围绕“服务第一责任”,真心实意优环境。新增充电桩4711个,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实施以工代赈超2000万元。“信易贷”平台赋能企业超2万家。温泉、潮海通过市诚信镇街试点评估。连续两次降低非居民用管道燃气价格,为企业节约费用2300余万元。争取即发集团入选省领军企业,森麒麟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豪江智能获评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即发集团成功入选省2023年度“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2023年度“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青岛惠科微电子入选2022年度青岛新经济新锐企业,宇远、微能申报的青岛市轻量化新材料场景应用实验室和青岛市干细胞药物技术场景应用实验室成功入选2023年度青岛市场景应用实验室;为云路、联东、即发等90余个项目协调解决120余项实际问题,协调总投资55亿元的一汽锻造项目以最快速度办好前期、实现提前开工,帮助总投资60亿元的英派斯健康装备制造项目做好供电施工协调,缩短施工时间,服务推动装机容量1.15G瓦的全国首批桩基、固定式多融合智慧化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陆上部分开工建设。
(五)围绕“改革第一动力”,推动重大战略落实。推动陆港华骏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是全省唯二的两个获评园区;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即墨“双创示范基地”获省委省政府表彰激励;成功争取即墨区纳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创新引领型试点。积极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6项任务落实,年度评价获省专家组高度肯定,汽车城产城融合发展、陆港蓝村以产促城等典型案例被全省推广。牵头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系统总结21项主要指标、148项重点任务、571个重大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形成中期评估报告。
(六)围绕“作风第一保障”,从严从实抓落实。制定关于创建党建品牌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促进发展改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意见,聚力打造“先锋、活力、惠民、纯洁”发改机关党建品牌。组建经济运行青年突击队、项目服务青年突击队和协同攻坚青年突击队,注重在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协同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培养青年干部。获得发展改革综合行政执法岗位大比武集体竞赛三等奖(排名第四)。印发科室和工作人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修改完善局规章制度,全局机关建设更加规范。
(七)围绕“安全第一底线”,居安思危防风险。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主动作为,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管道、电力、粮食、人防等科室科学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巡检巡查,坚决守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