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青岛市即墨区德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小结
发布日期: 2024-07-31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将多种劳动技能纳入课程。应该怎样上劳动课?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让劳动课落在实处、避免走形式?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一、整合内容,明确主题

劳动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我校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节气”单元为例:

①劳动探究:春天有哪些节气?什么节气适合播种?春天的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②劳动实践:“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春天,德馨小学五年级不少同学对此都有了更深的体会。整畦平地、开沟松土、播种间苗……孩子们在劳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劳动技能。 “没想到平整土地也有这么多讲究,要刨三遍土、垒三遍畦、再踩三遍畦。”“我学会了开沟,每两条田埂之间开4条沟,就可以在沟里播种了。”“原来土豆的种子是这样的,真期待收获的那一刻。”

③劳动评价:在一系列的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4.课后延伸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春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踏青、赏春、运动、野餐,与春风相约,与大自然为伍。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孩子们采集落下的花瓣,观察不同的植物。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劳动和探究的乐趣,心中的春天也更加生动。

二、开放课堂,探究合作

探究合作环节是决定项目式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式学习流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劳动技能。

学校书记、校长参与集备、听评课,鼓励老师们要始终树立“学为中心”课堂发展理念,让评价语发挥育人功能,让劳动课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触摸土地,拥抱自然。

三、家校协同推进,丰富劳动的内涵

“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开展劳动课的场地,本身就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我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采取适宜自身情况的方案。

春节期间,学校组织了生豆芽、贴春联、做馒头等云上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既增强了亲子沟通和互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更让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充满了信心。

在校期间,学生积极参加清扫教室、美化班级环境、午托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学会自理、自立的同时,逐渐形成主动承担力所能及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教育既要鼓励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培养各种技能,还要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未来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用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劳动阳光,赋能快乐成长。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