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5-08-31

时光荏苒,2024-2025学年度的工作已圆满落幕。本学年,我校劳动教育始终坚持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根本遵循,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必备的劳动能力。通过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我们积极引导初高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本学年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本学年主要工作与实施情况

(一)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劳动教育主阵地

1. 课程设置与落实: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保证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中完成规定的必修学分。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初高中衔接与梯度发展:初中阶段侧重劳动习惯养成、基础技能掌握和家庭劳动参与;高中阶段则侧重职业体验、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践。

2. 学科融合渗透:鼓励各学科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例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中强调操作规范与工匠精神;在语文、历史、政治教学中讴歌劳动模范,解读劳动精神谱系;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数字时代劳动形态探究。

(二)丰富实践载体,拓展劳动教育新场域

1. 校园劳动常态化合理规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食堂帮厨等日常劳动,设立“劳动实践岗”和“责任区”,将劳动实践与班级量化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 实践基地深度利用:充分利用校内劳动实践教室(如园艺、烹饪、手工等)和校外学农、学工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劳动体验。本学年,初中部成功开展了“农耕体验季”活动,高中部组织了“走进企业·职业初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亲身感受不同劳动形态的价值。

3. 主题活动系列化:结合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设计开展系列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如:“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月、“五一”劳动节主题征文与手抄报比赛、秋季“丰收节”校园义卖(售卖学生种植的农产品)、寒假“厨神争霸赛”家庭劳动展示等,营造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家校社协同,凝聚劳动教育合力

1. 家庭劳动清单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制定并下发《家庭劳动指导清单》,明确家务劳动要求,鼓励学生每日参与不少于30分钟的家务劳动,并通过家长反馈、线上打卡等形式进行督促与展示,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

2. 社会资源引入:积极与社区、工厂、农场、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单位联系,拓展劳动教育资源。邀请劳模、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园开展讲座,分享奋斗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四)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劳动内驱力

探索建立以实践为导向、多元参与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将劳动过程表现、劳动成果质量、劳动习惯养成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通过记录《劳动实践手册》、举办劳动成果展评会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劳动风采与成长轨迹,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成就感。

二、 取得的成效与亮点

1. 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2项新的劳动技能,劳动主动性增强,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深入人心。在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展现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

2. 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向好常态化校园劳动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学生维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向上的劳动氛围日益浓厚。

3. 家校共育效果增强通过家庭劳动清单的实施,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明显提高,反馈学生在家更乐于分担家务,亲子关系在共同劳动中得到促进。

4. 形成一批特色实践项目“校园责任田”承包制、高中职业体验营、“劳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已成为我校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三、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系统性规划有待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深度和系统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各年级劳动能力培养的序列化、标准化建设需持续完善。

2. 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备专业背景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仍显不足,多数为兼职教师,其在劳动课程设计、专业指导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安全保障压力较大: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涉及交通、操作等多重安全风险,如何既有效开展活动又确保绝对安全,需要更周密的前期预案和过程管理。

4.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需进一步细化,如何更客观、公正地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变化仍是难点。

四、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1. 深化课程建设:组织力量开发更具校本特色、学段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加强跨学科劳动主题教学设计。

2.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劳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和校外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指导水平。

3. 拓展实践平台:争取开发更多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探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辅助高风险劳动项目教学。

4. 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劳动电子档案袋,实现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常态化记录与多元评价。

5. 加强研究与宣传: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小课题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大劳动教育优秀成果的宣传力度。

回首过去一学年,我校劳动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深化。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