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舞步飞扬;社区里,歌声激荡;文化广场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农家书屋里,认真阅读的身影比比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体验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走进即墨区环秀街道各乡村,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常态。
今年以来,即墨区环秀街道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把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扎实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持。
书写惠民活动文章 赋能文艺繁荣生态
流动的舞台让文艺演出走出剧场,走进居民的身边。今年以来,环秀街道致力打造“文化纵享爱尚环秀”文化品牌,依托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文化进万家”“黄河大集”“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展演、非遗进社区、趣味运动会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与志愿服务,把群众的文体生活与文明实践相结合,将300余场活动开在群众“家门口”。以送戏下乡等活动为载体,配送传统戏曲、舞蹈、歌曲、器乐等惠民演出,对老百姓喜欢的电影节目进行调查统计,按照群众的喜好选购影片。电影观众成为了电影放映的参与者,最大化满足群众的观影需求,年均放映电影360余场。各农村社区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纳凉晚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环秀街道积极为辖区居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群众站在舞台中央,让更多居民有机会由文化观赏者成为舞台主角,以“我们的舞台——秋晚春晚直通车”为契机,策划为期三天的“百姓大舞台”文艺展演活动,其中塔元头村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在“我们的舞台——秋晚春晚直通车”即墨总决赛中荣获优秀奖,环秀街道荣获优秀组织奖;举办了“我们的舞台广场舞大赛”,选拔出的河南村舞蹈队凭借《走进新时代》荣获即墨区2023年广场舞(秧歌)大赛决赛二等奖;打造“民星舞台”群众文体活动品牌,开展“民星舞台”文体团队展演活动6场,覆盖6个农村社区,营造“天天有活动、村村全覆盖、人人都参与”的浓厚氛围。
书写阵地建设文章 巩固文体服务成果
今年以来,环秀街道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打造“15分钟”文体圈,让群众文化生活“有去处”。38个自然村均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内有阅览室、文化培训室、综合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活动设施。墨河公园、环秀湖体育休闲公园、口袋公园等多功能运动场地,让群众15分钟文体圈不断完善,有了这些“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后,居民们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更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
文体建设,既要重硬件,更需重软件,今年以来,环秀街道聚焦常态化机制建设和全员参与的氛围培育,在各农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趣味运动会、乒乓球赛、象棋比赛等赛事,深入推进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之“我爱阅读100天”活动。在常态化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引导下,环秀街道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社团,完善登记规范、政策扶持、业务指导、跟踪评价等培育机制,曳步舞、扇子舞、锣鼓队、太极拳、合唱团等100余支社区文艺社团脱颖而出,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文体设施的不断完善,文体活动的日益丰富,使居民“入有农家书屋,出有文化广场”,为留住乡愁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平台载体。
书写志愿服务文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环秀街道着眼于凝聚群众,整合各方资源,充实志愿服务项目,推进文明实践落地开花。持续推进“文明创建 志愿先行”主题活动常态长效,抓好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即墨”线上小程序运用等工作,推出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志愿服务项目40多个。开展关爱独居老人、关爱未成年人、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对村内各种垃圾、杂草、卫生死角进行整治清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环秀街道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村风民风,挖掘优秀人物与典型事迹。其中,墨城傅家葫芦非遗工坊墨城傅家葫芦雕刻入选即墨区第二批非遗工坊认定名单。通过非遗工坊,乡村促进非遗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持续融合发展,增强了乡村的活力,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