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营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置的军事机构,是为防止倭寇侵犯而设置的,与沿海卫所相策应的军事单位。即墨营初设于即墨县南35公里金家岭(今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于即墨城北5公里处(今北安街道营上村)。
即墨营东北与文登营200公里、西南与安东卫200公里,处于防区中心位置,易于联结,遥相呼应。即墨营初设把总2员,营中常驻精锐步、骑兵1200人,主要任务是作为机动部队随时策应山东沿海卫、所,防御倭寇、盗贼出没。为便于防守,明正德九年(1514年)修筑营城,周长2公里,设置3门,“有城有池,比于郡县”,与即墨城成掎角之势,对保卫即墨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即墨营改设守备1员,中军千总1员,把总2员,哨官4员,分左右两营,有兵丁900余名。两营轮番值勤,一营驻本营,一营分防女姑口,并可随时调拨卫、所兵力,以应紧急防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即墨营调胶州陆左营,迁驻县城,置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随着卫、所的裁并而废置。
“营上”与即墨营密不可分。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载,明宣德八年(1433年),即墨营由金家岭迁于即墨城北十里,此处因此称营上。又载: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之营上屯,因就近即墨营而得名,而村中刘、王、胡、毛、杨、荆等姓应系当时营中官兵或屯中军户之后。今营城已圮,遗迹已荡然无存。
今北安街道办事处南门马路对面有“明代即墨营城遗址”石碑一座,立于200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