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坚克难,稳住工业经济发展
1.狠抓工业运行监测。发挥工业企业产值预报机制优势,提高对监测分析的实效性和精准性;定期召开工业运行分析调度会,强化汽车、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5亿元重点企业调研走访;统筹抓好规上工业和规下工业经济运行,争取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5%以上,规下工业指标争取青岛市前三名。
2.狠抓增量项目靶向培育。抓好奇瑞汽车配套项目集中建成投产,按月调度建设进度和产出效益,争取“达限一批、纳统一批”,全年月度纳统项目8个以上;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逐企建档立卡,靶向培育扶持,全年实现升规纳统企业50家以上。
3.狠抓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即墨区工业“倍增计划”试点企业评选及扶持办法》宣贯力度,组织“倍增计划”企业评选,“一企一策”推动10家龙头和骨干企业实现倍增发展,支持企业全年增长10%以上,带动行业和产业链增长。
4.狠抓“亩产效益”评价。进一步优化“亩产效益”评价工作流程,完善考核机制,提高企业参评数量和数据质量;探索可暂缓执行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的路径,推动C、D企业采取技术改造、盘活闲置土地、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二)持续发力,助推企业提质增效
1.坚持发力技术改造。一是定期对工业固投项目进行调度,全面、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以及各镇街的对接,动态掌握项目储备和纳统情况,最大限度挖掘项目,做到不出纰漏、应统尽统。三是加大对新开拓无尘化食品制造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轨道交通数智制造园等总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技改固投252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2.坚持发力技术创新。一是举办工业设计成果分享会,实施典型引路、示范引领,遴选优质工业设计成果,加强企业交流和互学互助,推动企业工业设计水平共同提升。二是指导企业做好技术创新软硬件建设,争取创建5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5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三是推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确保全年实施省、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项以上。
3.坚持发力品牌推介。一是建立“即墨优品”培育库,推荐即墨黄酒厂等企业参加“青岛优品”遴选活动,参加“青岛优品”专题宣传推介等活动。二是组织黄酒厂、英派斯、正大等重点品牌企业参加“青岛品牌日”活动,讲好品牌故事,放大品牌内涵,利用品牌集聚效应,全力提升“即墨制造”影响力和知名度。
4.坚持发力数字赋能。定期组织企业在“工业赋能”场景平台上发布改造需求和计划,计划新发布100个以上工业赋能场景;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计划培育20家企业申报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项目,争取10家以上企业获评;全年开展企业培训和示范观摩活动,推动100家左右企业实施小微技改、机器换人等工业互联网改造,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5.坚持发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人才政策宣传,梳理各级人才政策,制定政策明白纸,通过一对一走访企业,做好人才政策解读,扩大政策知晓率。二是加强企业走访服务,继续加强对龙头企业走访摸排,及时掌握企业引才计划,指导企业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及海外人才储备工作。三是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密切跟踪国家、省级人才申报进度,力争实现新突破。
(三)培育优势,推进产业发展壮大
1.全面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加快释放四大整车龙头产能,重点推动奇瑞瑶光混动车型投产达产,奇瑞新车型、大众新车型和解放新能源微卡项目落地生产;突出新能源发展方向,发挥奇瑞配套零部件项目连片入驻优势,带动更多核心零部件项目落地,实现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集群化发展。
2.全面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通过行业展会搭建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平台,加强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的沟通合作,帮助企业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市场。围绕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智能赋能、品牌合作等领域,采取政府+企业合力招商方式,有针对性的走访上海、杭州、深圳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先进地区,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瞄准森马、红豆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通过本土企业和新招引企业强强联合达成双赢,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即墨。
3.全面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充分发挥青岛市出台的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帮助企业争取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全省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现有中药企业,着力打造灵山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聚集区;做好全区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动大医精诚、北沃医疗器械生产制造、海洋之心·国际蓝色生物谷项目二期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产业集聚。新材料产业方面,全力保障云路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新铭达新材料产业园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早投产、早达效,尽快形成产业增长的有力支撑,争取2024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5%。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以产业链为抓手,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商引资、数字赋能作用,2024年实现营收2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新纳统1家企业;深挖产业数字化存量,按照国家统计制度,对工业企业嵌入式软件营收进行统计,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达到2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四)用好平台,破解企业发展障碍
1.发挥“政策通”平台政策引领作用。完善政策辅导机制,引导企业使用“政策通”平台进行政策申报。做好青岛市级政策发布、兑现平台的建设以及29个区级政策单位“青岛政策通”平台、“山东省政策兑现系统”的政策发布、审核、更新、督导工作。做好山东省政策兑现管理系统的牵头工作,及时做好政策发布、系统管理。
2.发挥“银企对接”平台助企融资作用。扎实做好600余家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库跟踪服务,继续联合人民银行、金融中心常态化开展“春雨行动”,持续推进“专精特新贷”系列金融助企方案,更好的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3.发挥民企维权平台保障权益作用。完善“清欠工作”长效机制,压实清欠责任,及时督导作好我区清欠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发挥好“市委书记信箱”、96711热线作用,解决企业发展诉求。
(五)优化生态,完善企业梯度培育
1.持续推进优质企业梯队高质量建设。丰富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2024年力争新增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培育企业100家以上,力争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以上。
2.持续推进企业服务体系全面发力。一是精准培育专业化公共服务主体。力争2024年新培育各级平台、基地、小企业2家以上。二是精准发力市场平台推介。全面做好2024年度中小企业博览会、青岛中小企业采洽会等各类市场推介活动,高质量组织企业拓宽对外市场渠道。三是精准推动企业素质提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培训辅导会议,努力提升企业人才专项素质,力争完成2023年度新认定优质中小企业培训全覆盖。
3.持续推进“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坚持“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精准指导”工作原则,全流程参与单项冠军、服务型制造申报,力争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2家以上。
(六)招商建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1.聚力抓好产业园区建设。优化提升镇级重点工业园区,促进青岛汽车产业新城、青岛科技创新园、蓝谷高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和各镇街新型产业园区、专业产业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高品质园区盘活低效用地、承接优质项目、汇聚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建立区、镇两级专业产业园区项目服务工作专班,加强自然资源、住建、工信、科技等多部门协作,共同做好企业入园服务。
2.聚力抓好产业招商引资。一是精准发力以企招商,深挖本地存量企业资源,持续对19家“链主”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积极开展走访活动,广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打造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的头部资源集成平台。二是精准发力以园招商,紧紧围绕专业园区产业定位,引导园区把招商引资着力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产业支撑项目上,确保一批好项目、优质企业尽快落地见效。
(七)深化落实,优化党建工作开展
1.优化落实各类制度。督导所辖党组织落实好党建工作,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每季度党员大会、讲党课制度等,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2023年度述职评议工作。加强对所属党组织的管理,认真梳理各党组织目前状况,主动对接组织部门,重新规建党组织,使其正常开展组织活动。
2.优化落实政治监督。持续强化“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持透过业务看政治、站位政治抓业务,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个必须”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一贯到底。实化细化载体抓手,做实做细日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