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即墨区迅速行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文物普查工作要求,认真组织、高效推进,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全区16个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野外实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复查197处文物点,复查率100%,新发现文物点15处。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即墨区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工作,印发《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青岛市即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文旅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即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印发《即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即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明确本次普查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技术路线、普查标准等内容。多次召开即墨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会暨全区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对照任务目标进行详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全区“四普”工作的扎实顺利推进。
组建普查队伍,做好普查保障。一是精心抽调文博工作者组建一支专业普查队伍,以镇街为单位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们不畏酷暑严寒,克服重重困难,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利用无人机航拍、RTK卫星定位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文物本体及其附属单位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录,确保了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积极推动经费保障,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区财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列支专项经费,采购专门设备,全力满足普查工作需要。
积极宣传发动,征集普查线索。多渠道征集新发现文物线索,通过即墨区政务网发布《关于征集相关文物线索的公告》。同时,组织辖区内各镇街建立普查队伍,并对镇街普查队伍进行培训,向镇街下发《关于征集文物线索的通知》,指导镇街开展“村村到”及辖区内的文物线索调查上报工作,并组织专业力量对线索进行实地调查。除了普查工作本身,还积极开展全区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对巡查中发现的文物安全隐患问题,要求立即进行整改,将各类安全事故的诱因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防范重大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运用考古勘探,确保数据准确。前期,即墨区投入专项资金筹备开展了即墨区古遗址、古墓葬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即墨区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组成联合勘探队,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队对每一处遗迹通过“5*5米”的“井字形”考古勘探,确定其分布范围的“四至”,准确记录其“四至”坐标;对部分疑似墓葬的地下遗存地区及边界区域,采用2×2米梅花探孔加密重点勘探解剖,以全面了解地层堆积的情况和遗迹分布状况。此项工作前后历时3年,勘探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通过专业的考古勘探,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文物的分布范围、时代以及历史价值,并根据考古调查、勘探成果编制《考古工作报告》。本次普查以《考古工作报告》为依据,进行数据复核填报,所有的古遗址、古墓葬类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文物的时代、文化层厚度等信息皆准确、详实、可靠。
下一步,即墨区将紧盯“四普”工作节点,严格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坐标采集、图纸绘制、矢量图制作等进行核对、补充完善,以达到上报省平台要求。同时,做好“村村到”深入走访,持续加大新发现文物普查力度,确保“应普尽普、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