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即墨、青岛及烟台地区。
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创“螳螂拳”,并传“螳螂拳”入少林寺。清乾隆末年,山东茶县云花观道人升霄学得此拳。清道光十二年,山东平度人李之剪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清光绪十四年,李之剪至烟台福山传拳于王永春,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王永春以李之剪嫡传之“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结合华山长拳及《少林螳螂拳谱》,并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之意,名新拳为“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七星螳螂拳” 重意不拘形,功法注重内外兼修,劲力刚脆、横裹、直撞。拳架以“七星步”为基础,手法虚实结合、正奇互变,拳架舒展硬朗,动作刚猛有力。实战中则讲究刚柔参就,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纵可横。虚实互变,声东击西。招之即打,连打带招。发如霹雳闪电。收如凝涛静岳。长久练习,对修炼者无论是形体、技击和涵养气质,均有独到提升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