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即墨区北部水质净化厂获评“生态化”标杆污水处理厂称号
发布日期:2025-06-0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保意识提升,传统污处理厂正向着质净化厂升级转变。从污处理到质净化,这背后有哪些升级改变?记者日前到即墨区北部质净化厂进行实地探访。
  即墨区北部质净化厂位于天井山一路西侧,龙泉河上游,依托龙泉河横贯厂区的独特优势,打造了“亲、透绿、生态、环保”的自然景观。既没有污的臭味,也没有设备的轰鸣声,漫步在即墨北部质净化厂,只见绿意丛生、鸟语花香,如果不是实地探访很难想象,这底下竟隐藏了一座污处理厂。

地上是公园,地下是净厂,所有设备“隐身”于地下,既解决了传统污处理厂臭气、噪音等问题,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污处理品质不断跃升,突破了国内污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跨界”到地表标准。
  “这是我们的厂区进,这是厂区出,在项目建设之前,我们出执行的是一级A的标准,本次项目建设完成以后,采用的工艺是多段A/O+磁混凝+深床反硝化滤池+臭氧,出达到了准IV类地表的标准。目前,我们的出进行了一个生态补,出汇入龙泉河,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的出和自来的比较,从感观上一看已经基本上没有差别了。”青岛大任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绍帅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突出生态红利,即墨区北部质净化厂以日处理污6万吨的能力守护着周边100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年均可减排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约4818吨、氨氮404吨、总磷108吨。
  据了解,作为即墨第一座全地下污处理厂,即墨北部质净化厂地下深达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在环境布局上,地下区域为生产车间,设置了除臭降噪、防烟排风等设施,地面以上为立体式景观绿化和办公区域。这种地上造“绿”、地下治“污”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治污工程的痛点,还创造了多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前不久,第四期“双百跨越”污处理厂标杆评选榜单发布,全国共有39家标杆污处理厂榜上有名。其中,即墨区北部质净化厂凭借完善的生态系统配套建设、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等方面的优势,获评“生态化”标杆污处理厂称号。
  “在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驱动下,即墨区北部质净化厂积极探索污处理生态化转型,实现污处理厂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运维,自运营以来,处理污达2000多万吨,全部达标排放。厂内还配备24小时不间断的全过程监测仪表,对16个关键过程点位开展质采样检测,涵盖48个化验项目,全方位保障出质稳定达标以及生产运营安全。”张绍帅说。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