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区教育体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13456”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疫情防控和教育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生命至上,紧抓常态化疫情防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职责。联合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13个开学条件核验组,对所有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进行核验, 各单位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全区20万名师生没有出现一例疑似或确诊病例。疫情延迟开学期间,组织教师居家备课、网上教学,通过微信公众号、专用邮箱、移动云空间等形式,推送上传各类教学资源2000余个,同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接受咨询500余例,开设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课程30余节次。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教育设施建设水平。2020年区级教育经费预算约28.4亿元,比2019年增长约9%。修编《即墨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即墨区中小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5)》,尤其加强对中心城区教育设施的设点布局。实施新建隆福中学、灵山中学,改扩建德馨小学、长江路小学等30个学校建设项目(目前9个项目已完工、10个项目主体已完工),实施新兴中学、一职专2处塑胶操场维修工程。积极协调通济、潮海等9处镇街,加快建设园丁幼儿园、鳌角石社区幼儿园等9处幼儿园,争取2022年底前完成公办园在园幼儿达50%的省定标准任务。投资3500余万元,完成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更新77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95所学校通过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验收,占全区学校总数的9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力量。公开招聘教师(含财务人员)305人,规范做好21名省公费师范生和75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入职工作。继续开展新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城区优秀教师一对一顶岗培训支教工作。交流轮岗5处局属小学校长,选拔8名城区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任校长,交流轮岗20余名镇街学校校长,选派3名农村优秀干部到局属学校跟岗锻炼,进一步盘活干部队伍。出台《即墨名师评选培养管理办法》《即墨区名校长“领航工程”实施办法》,成立7个名校长工作室、31个名师工作室,评选即墨名师培养工程人选77名,即墨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人选16人,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
(四)优化教育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020年高考在2019年取得新突破基础上,再次实现新超越,原一本达线52.6%,本科达线85.2%,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文化、艺体本科录取首次突破4000人,原一本达线人数和达线率、本科总录取人数、“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均位居青岛各区市之首。认定普惠性民办园212处,普惠园在园幼儿比例达90%以上。扎实开展东西部教育协作扶贫,培训接收紫云、文县、鄄城干部教师200余人次,组建专家团队赴三地送教、开展专题讲座,惠及当地干部教师近2000人次。资助1.3万余人次,全区控辍保学完成率100%。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3项,办理行风在线、民生在线、教育在线、政府信箱等群众反映事项2万余件,回复率、办结率均为100%。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2021年工作打算
2020年全区教育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城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数量偏少,学位供给不足,职业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学校师资不够稳定等方面。2021年,我们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把握重点,促进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 出台并实施《即墨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即墨区中小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5)》,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学位供给。督促镇街加快公办园建设,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青岛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规划设计、专业设置等工作。
(二)夯实支点,强化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推进城乡间、镇域内干部教师交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借助“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对干部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师德师能。稳妥做好全区中小学教师“三定一聘”、养老制度改革配套等工作,逐步扩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改革试点范围和规模。发挥即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即墨本土校长和教师快速成长。
(三)塑造亮点,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学和评价方式,深入推进“分层教学”和“十个一”活动,提升育人实效。依托同步课堂教室,推进“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化教学新模式。积极应对高考新形势,加强对“强基计划”的研究,抓好教学和精细化管理,保持高考在省市领先位置。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机制。
(四)破解难点,改善服务效能。做实做细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抓好周边环境治理、校车监管、食堂管理等工作,确保师生安全。扎实推进中小学课后校内托管工作,提高教育民生服务水平。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整治非法办学行为,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开放学校操场和体育公共设施。畅通网络、微信、电话等社会监督渠道,努力提高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