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中专:创新机制模式,提高育人水平
二职中专以“服务区域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立足职业学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不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奋力打造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
一是完善培养体系,促进教师队伍上水平。构建“老+新、优+弱、9+1”教师培养体系。即依托区、市两级名师培养工程,成立服装、信息、语文、数学、思政等9个“校级名师工作室”与1个“青年教师工作室”,组建跨学科名师团队,搭建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鼓励参与各级教学竞赛、举办讲座及论坛活动,发挥“青蓝工程”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建强“双师型”队伍,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参与认定,目前全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93%,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注重产教融合,促进技能培养见成效。坚持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支点,构建“校企共育、资源共享、人才共培”的就业促进体系,与多家企业共建产教联合体,实现优质对口就业。通过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课程包对接岗位群、实训室对接生产线”的三维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广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在幼儿教育类创编、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服装工艺设计等赛项上屡获佳绩,毕业生已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坚持“五育并举”,加强社团建设与品牌塑造,创办科技、体育、合唱、舞蹈等社团30余个,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成长有质感。创新构建“大+小”双堂联动育人机制。“大”是思政大讲堂,在充分调研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以课堂知识的拓展为基础,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安全、健康、信息、课外拓展等相关知识宣讲,以学促德、以德立行、以行明志,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小”是德育小课堂,以基础教学为载体,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如语文组的诗社、英语教研组的“传统文化+小剧场”、服装专业的中华传统服饰等,实现内容与形式相融、理论与实践互通,强化道德体验与情感认知,让学生在有实料、有质感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书香中学积极探索实践家庭教育“私人定制”模式
书香中学地处老城区核心,学生多来自普通双职工或外来务工家庭,留守儿童比例达31% ,家教水平不高、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成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私人定制”模式。
一方面,构建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成效评估体系。通过设计涵盖家庭基本情况、教育理念认知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全面收集家长信息;实地走访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需求。例如,在七年级新生入学时,经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占比较高,部分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甚至关系紧张。依据这些数据,学校将学生分类,后续进行精准指导,并及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家长,帮助其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另一方面,基于评估结果为不同家庭量身定制服务。整合生涯规划、青春期教育等丰富内容,打造家长讲堂、教师讲堂、专家讲坛等创新平台。结合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课程,组织教师为关系紧张家庭定制亲子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家长开展讲座,邀请优秀家长分享经验;级部干部针对问题学生家长召开分层家长会,提供个性化建议。通过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再一方面,完善家庭教育表彰奖励机制。构建多元化荣誉体系,引入积分制,明确各类活动积分标准,如参与科学实验、社区服务、家庭共读等均可积分,家长可通过线上或线下平台记录、查询积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卓知家长”“雅行家长”“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大讲堂和分层次家长会,邀请各方代表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在交流中增进了家校间的理解与信任,总结形成60个典型案例,成功化解多起学生矛盾冲突,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办学氛围。
蓝村永安小学:强化工作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蓝村永安小学围绕“和谐教育”品牌建设,立足自身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和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搭建多元成长阶梯。实施“名师引领+青蓝接力”双轨培养机制,成立“善行”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最美教师等的示范带动作用,传承优秀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培养出大批骨干教师。同步推进“青蓝工程”,创新一师一徒、一师多徒、多师一徒等师徒结对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互促并进。落实青年教师一年过关、三年胜任、五年成骨干的“一三五”成长目标,形成系统化培养体系,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优化教研教学流程。构建高效教研体系,校长及分管副校长统筹管理,中层干部分管学科,下设6个级部学科组,实现全校与级部教研联动,并通过每周例会反馈教研动态,督促反思整改。落实“四定五有三统一”教研活动制度,“四定”即定时间、地点、内容、主题,“五有”即有计划、记录、资料、实施、小结,“三统一”即统一授课内容、进度、作业。倡导“拉呱式教研”,鼓励教师利用碎片时间研讨,营造灵动教研氛围。分层开展青年教师“智慧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与过关课、教研组研究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三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推行每校一品牌、每月一主题、每生一社团“三个一”德育模式,构建“一校一品、一生一技”的个性化成长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智慧课堂,通过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课堂活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及趣味体育项目,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推进“艺术素养提升工程”,设立十余个艺术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艺术素养。劳动教育注重生活化体验,推行“家庭劳动微项目”,设置班级绿植管理、图书整理等岗位,培养责任意识与劳动观念。
四是推进家校协同共育。成立校级、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作动态,提升教育透明度和家长参与度,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创新1名班主任+1名任课教师+N次跟踪的“1+1+N”家访模式,开展全员家访活动,促进家访常态化,形成良好家校共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