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关于促进蓝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3-12-26
收藏
纠错 建言
文号 会字第102号 年度 2023 类别 其他
代表姓名 万小雷
工作单位 青岛蓝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承办单位 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附议代表
文号 会字第102号
年度 2023
类别 其他
代表姓名 万小雷
工作单位 青岛蓝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承办单位 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附议代表
建议内容

青岛蓝谷作为市委、市政府助推海洋强国战略打造的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在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做实一个平台、对接一批科研院所、成立一批基金、做大一个联盟、挖掘一批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做活一个品牌、打造一支专业队伍”的“八个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优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诸多科研院所和企业,产生一些海洋装备、海洋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研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地方产业优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尽管高度集聚了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但大多数科研成果仍处于培育阶段,不具备市场化能力,更与即墨区的产业需求相脱节,产出的专利、技术成果对本地贡献度有限。 二是蓝谷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较少、金融与科技联系度不够紧密,且海洋科技项目所需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现有金融企业数和项目储备数均较少、知识产权商用化和市场化与金融结合松散, 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是科技型企业所需的专业管理、工程、操作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技术经纪人、投资专业人才等均存在较大缺口。缺乏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全程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研院所评估指标体系,科学整合已建成和正在建的各类海洋科研平台,科学研究、集聚优势海洋产业资源,搭建开发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鼓励支持实验室或中心+市场与实体公司+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建立互动对接平台,根据不同行业企业需求,通过定期组织举办产学研专题洽谈会,邀请科研机构专家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进行一对一洽谈,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提升全产业链研发能力,形成技术转让、专利授权使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企业委托研发、联合推广、共同申报产业化项目等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占据产业链制高点,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源头供给,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引进院所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加强开展“蓝谷科创荟”活动,借助品牌效应,产学研用精准对接产业、智力和金融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性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开展高校院所成果推介、重点企业精准对接、成果拍卖、综合性成果交易展等多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筛选引进高校院所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加强与本地企业精准对接。 三是要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选聘工作,从各院所、服务机构遴选人员搭建院所和企业间的沟通桥梁,切实发挥蓝谷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作用,构建“特色市场-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为一体的技术转移体系,实现“技术-成果-产品-商品-市场”一条龙的转移转化服务,加速形成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集聚效应。要继续引进培育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全程服务。 四是强化人才管理,实现集聚效应。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分流人才的柔性机制,为专家人才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大力发挥高校院所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载体作用,在省市通性政策基础上,通过探索设立就业岗位奖励、高管个税奖补等定向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型机构提供更多优质的工作岗位。 五是提供精准、全流程服务。针对科研成果“有得转”、“接得住”、“转的顺”等痛点问题,逐一对接园区内准科技型企业,确定重点企业进行滴灌式精准培育,分门别类开展针对性技术需求征集,拓宽产业承接范围。主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宣传讲解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人才奖励等各项政策,当好畅通政企桥梁的信息员、协调员、服务员。

答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