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疫情新政实行以来,面对激增的就医需求,我区坚持分类分级、突出重点,全区1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4小时开放发热门诊,各医疗机构加大人员配置。同时,143家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发热诊室,并充分发挥医共体联动作用,实现“基层首诊,按需转诊”,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效率。
近日,央视《朝闻天下》《焦点访谈》等媒体集中报道了我区优化分级诊疗工作,对疫情防控新阶段下我区的做法给予肯定。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不久前,通济街道75岁的李瑞玲持续高烧不退,她求助于家庭医生:“董晶,你快来看看,我不会得新冠了吧?”放下电话,董晶匆匆赶来,对这次随访,她十拿九稳。“李阿姨很可能是伤寒感冒。”果然,在她诊治下,李瑞玲当晚就退烧了。
董晶的十拿九稳,源自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我区提前预判、切实兜底,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夜加班,根据新冠肺炎健康风险评估标准,将人群划分为: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并分别用红、黄、绿色进行标记,颜色不同,服务内容不同。
“家庭医生团队每天在微信群了解她的最新动态,每3天上门随访一次,基本情况比较有把握。”董晶介绍,目前通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家庭医生团队8支,且都配备了家庭医生、全科护士等,为辖区1万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我区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不断完善和优化健康服务。目前,已为签约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服务2.4万余次,提供电话健康咨询指导4725人次,主动送医服务12303人次。
家门口就医更方便
“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开设了发热诊室,确保发热患者能及时就医,应治尽治。”区卫健局医务管理科负责人柴强说,目前,全区开设发热门诊13个、发热诊室143个,且药品充足,医疗设备齐全,有专门医生坐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24小时服务。
为提升基层发热诊室的医疗服务水平,我区积极发挥医共体优势,区级医疗机构下沉20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和健康指导工作,各基层医疗机构下沉127名医务人员协助各社区村居开展健康服务,同时明确了转诊流程,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做好分级诊疗衔接。为保证市民用药需求,我区还设置社区医疗点网格250个,组织医务人员、镇街工作人员等600余人开展诊疗及后勤保障服务,现已发放爱心药品健康包2.63万份,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储备解热镇痛药30万人份,清热解毒中成药1.746万人份,平喘止咳药1.412万人份,抗菌消炎药3.402万人份。
代煎中药送货上门
我区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优化生产流程,确保预防用中药方剂制备质量和数量。目前,全区21家医疗机构均可向市民提供清肺排毒汤,并免去煎药费、包装费等费用,价格让利于民。另外,各医疗机构中医科室还推出新冠康复诊疗服务,为群众进行个性化辨证施治,帮助群众加快身体康复。
“我们还开通了‘医寄达’微信小程序,可代煎中药、送货上门,患者问诊结束后无需等待。”区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韩乃巍说,青岛区域内可实现上午下单、下午收货,下午下单、次日10:30前收货。以满足群众对医疗延伸服务的需求。
(王涛 刘耀泽 纪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