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摘要 为加大《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和“一事一议”操作规程》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和理解度,12月3日,即墨区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和“一事一议”操作规程》文件内容。
发布时间 2021-12-03 发布单位 即墨区民政局
发布地点 科创中心E402
出席成员 即墨区民政局二级调研员王其坤(主持人);社会救助科负责人王立国;综合科工作人员张文秀
相关文件 即墨区民政局关于印发《临时救助绿色通道 操作规程》《临时救助“一事一议”操作 规程》的通知
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今天在这里举行民政局新闻发布会。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民政局“新闻发布会”现场。借此机会代表区民政局向长期以来关注、支持我区民政工作各媒体单位和各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即墨民政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机关机构改革后,民政业务更加精简,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更加建立健全,民政工作基础性、专业性、服务性、普惠性的特点日益突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为确保本次会议顺利进行,请大家将手机调为静音或震动状态,如有问题请先记录可以在后面问答环节中提出。

现在,社会救助工作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第一项,请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解读即墨区《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和“一事一议”操作规程》。

王立国:2021年,即墨区民政局聚焦特殊困难群体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水平,突出急难救助成效,制定并印发了《青岛市即墨区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发挥临时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全面夯实救“急”难基础。今年区民政局依据《青岛市民政局 青岛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青民规〔2019〕1号);《青岛市即墨区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即民字〔2020〕27号)两个文件。

两项规程的出台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鼓励社会参与,增强救助时效,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效能,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主要内容有:

(一)救助对象:1.持有即墨区城乡居民户籍的家庭;2.非本区户籍家庭需满足:申请救助之月起前一年度,在本区办理居住证满1年,在本区就业或创业,在本区有固定住所,家庭成员均在本区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

(二)适用范围:“绿色通道”适应于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溺水、人身伤害、见义勇为、爆炸、雷击等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疾病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家庭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城乡居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接到其救助申请后,需要在24小时内将救助金或实物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一事一议”程序适应于因疾病、突发事件等各种原因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通过“一事一案”综合施策,根据困难情况适度提高救助额度,从而缓解重大急难问题。

(三)办理流程:1.申请受理。申请人应向所在地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特殊情况下申请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可由监护人或申请人居住地村(居)委员会代理填写和申报相关材料,或由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进行帮办、代办。2.审核确认。镇(街道)受理急难救助申请或接收到急难救助线索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申请人家庭急难情况,确认困难情况属实后,立即启动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开展救助,并于24小时内将救助资金或救助物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在急难情况缓解后,镇(街道)要于5个工作日内登记救助信息,补齐相关手续,并对救助信息进行公示。镇(街道)受理重大生活困难救助申请后,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经调查确认属实后,立即启动“一事一议”救助程序,组织对申请人家庭进行救助情况评估,形成会议纪要,提出救助审核意见,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镇(街道)应当于1个工作日内做出确认决定,确定救助金额等救助内容。公示有异议的,镇(街道)应当再次调查核实并且重新公示。对于不符合救助条件、不予确认的。

(四)政策解释:临时救助制度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生活救助。临时救助绿色通道,是指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以防止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急难型临时救助,为救助及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备用金中先行垫付的救助方式。为确保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及时,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是由镇街建立临时备用金,临时救助绿色通道从备用金中先行支付,实现24小时救助。临时救助“一事一议”,是指对于情况特殊的救助对象,可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酌情提高救助额度的救助方式。

在两项规程中,还有3个方面工作需要进一步说明:

(一)规范办理流程。对因遭遇突发事件致使生活陷入暂时性、紧迫性困难的家庭,启动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内先行救助;在每个镇街建立了不低于5万元的临时救助备用金;优化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的审核审批流程,将救助时间压缩到最长20个工作日内,实现临时救助资金月内发放。

(二)重大生活困难救助标准。按照救助对象分类,参照刚性支出额度、家庭困难情况综合确定救助标准,形成层次分明合理的急难救助标准体系,将临时救助金额上限提高到30000元。并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和适度提高救助额度的原则,建立重大生活困难临时救助,对居民家庭生活存在特别严重生活困难的,根据镇街救助意见,适度提高救助金额给予救助。

(三)可以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有效解决重大生活困难的,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转介相关救助职能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志愿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给予救助帮扶或提供救助服务。

主持人:下面进行提问环节,有请媒体记者朋友们提问。

记者:王科,您好,请问今年咱区民政局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方面主要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立国:2021年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区民政局持续聚焦“最困难的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一是自2021年1月1日起,将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821元调整调高到每人每月904元;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14784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年16272元,同时提高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厚度更加充实,全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走在省、市前列。二是积极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针对性的解决困难群众服务类救助需求。一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实施特殊困难群体照料护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今年来,即墨区民政局进一步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中老年人居家照料护理服务项目实施,从财政资金支持、服务内容标准、服务质量监督等方面创新措施,不断规范日常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困难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救助模式。截至目前,共有国立社会工作中心等5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参与特殊困难群体照料护理服务,2021年上半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440万元,服务特殊困难群众1200余人,提供照护服务30.6万小时,项目成效明显。二是发挥慈善组织服务类社会救助引导衔接作用。会同区慈善总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在慈善资金支持下实施了“送光明”行动、“解放爱领航助老、助学、助残”、关爱困境未成年人"圆梦行动"等救助服务项目,拓展了低保等困难家庭青少年弱(斜)视患者救治康复服务、困难老年人(学生)照护资源优化提升和社会融入支持服务、低保等困难家庭青少年教育资源链接救助服务、困难残疾人个性化康复救助服务等服务类救助内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其中两个项目被山东省民政厅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一名个人被表彰为全省最美特困照护人。全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现在各个领域都在推进改革创新,区民政局在困难群众方面都有什么改革创新措施?

2021年,即墨区民政局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实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打造构建“信息共享+网格化+硬脚板”主动发现机制,全面增强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实现困难群众生活困难救助提速增效。一是建立主动发现网络。建立1处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17处镇街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平台、196处村居社会救助站,构建了三级衔接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二是健全主动发现队伍。依托社会救助经(协)办人员、网格员、村居干部等力量建立了以17名联络员和196名信息员为骨干,辐射1028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和2000余名网格员的“金字塔”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三是构建主动发现平台。建立以微信群为载体,以新村网格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微平台”,通过群内主动推送救助政策,困难线索大家说的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身边的社会救助服务,实现群众生活困难应对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帮扶及时。进一步畅通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救助服务渠道,指导镇街整合运用政务服务平台、APP小程序等多种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求助渠道,便于群众反映诉求、申请救助。依托12349社会救助热线,在区、镇街、村居设立了衔接有序的社会救助“第一响应”热线。四是实施信息监测预警。依托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和市、区两级信息共享数据,实时17355条辖区居民支出较大、重病重残、教育信息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组织走访排查,主动发现救助线索。推行以网格为单位特困、低保等重点困难人群和低收入家庭等困难边缘群体基本生活状况进行“网格化”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困难群众救助帮扶跟踪管理。五是落实主动发现责任。印发细则文件,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责任,完善走访调查、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等主动发现工作内容,优化救助信息报送和研判处置流程,明确责任任务到人。强化履责监督,协同区综治中心对网格员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职责建立按月考核机制,实行货币化奖惩,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实现对2000余名网格员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的量化奖惩,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成效。六是完善主动发现流程。依托梳理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数据信息,强化区内医保、残疾等救助数据共享批次,梳理评估主动发现救助线索,及时反馈预警信息至镇街救助平台进行研判处置。通过镇街救助平台对主动发现救助线索要进行综合研判,于1个工作日内形成办理意见,将符合条件救助对象纳入主动帮扶范围,并及时安排协办人员提供社会救助协(帮)办服务。对主动发现的急迫性救助线索,通过启动“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介入,对困难群众进行及时救助帮扶。另外,即墨区民政局还开展了特困人员监护试点,对特困人员因智力障碍残疾导致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特殊群体,开展了监护试点,通过确认监护人,强化监护义务履行,完善机构建设,整合相关部门救助政策,综合施策,将其纳入保障体系中,目前正在推进。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