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自习总书记提出“建好、 管好、 养护好、 运营好”的要求以来,即墨区交通运输局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以交通运输部“扩大成果、 完善设施、 提升能力、 突出重点、 统筹城乡” 工作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一系列具体要求,在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建设投入、建管手段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上下功夫、用力气。7年来,即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
一、成立市(区)级专门农村公路的工作机构
自2010年农村公路交由地方管理以来,我区在青岛县级市中率先成立副科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在各镇(街)推行“一张管辖路段图、一份路段养护人员明细表、统一养护人员标志服”的“三个一”管理机制,使全区272.215公里县道,1844.86公里乡村级公路有了机制保障。
二、建立责任明确、权责清晰的资金保障体系
我区相继印发了《即墨区农村管理养护办法》、《即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及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推行“月度检查、季度考核、半年考评”的考核管理模式。7年来,投资7.6余亿元,实施大中修工程234.4公里,投资1.05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156.4公里,改造危桥25座,对28条道路实施了重点工程损毁道路修复工程,使即墨区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通行质量明显提升。
三、创新科技管路办法手段
为实现我区农村公路管理科学化、细致化,即墨区交通运输局将农村公路“网格化”,并将300余个网格节点接入“天网”监控系统,真正实现了路网的动态监控,并会同互联网公司开发路政养护APP,通过手机终端实现了管理与养护的上下互联;此外,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引入双组份标线和蓄能自发光技术,不但实现了标线在雨天环境下的高反光性,还解决了农村公路夜间照明诱导问题,提升了农村公路夜间出行安全。科学管路的成效使我区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县乡公路路面中级以上技术状况水平比率达92.13%,县乡公路三级路比例由最初的68.5%增长至当前的75.7%。
四、运用“公路+”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我区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探索出“公路+产业”的新模式。青岛(移风)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莲花山生态产业园等相关路网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产业区公路通行能力的同时,有效助力了我区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加速器”,我区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探索出“公路+旅游”的新模式。保留自然野趣,引山透海设观景台建成的“鳌山湾最美5公里风景线”--柴岛路;连接温泉与田横,将泡温泉与体验特色农家乐有机结合,打造的“泡温泉+吃海鲜”特色旅游公路。累计增加我区旅游收入5亿余元,极大的促进了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即墨区交通运输局将以“建好、 管好、 护好、 运营好”即墨区农村公路为己任,奋力开启即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