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即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11-07

拥有106万农村人口、1921平方公里沃土的即墨,正在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十四五”期间,即墨区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三大主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即墨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全省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先进县;全区高标准农田实施面积已达90万亩;累计建成110个市级、56个省级和美乡村,涌现出鳌角石村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雄崖所村、凤凰村等“中国传统村落”;移风店镇、蓝村街道先后创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龙泉街道“莲花田园”、灵山街道“灵秀原乡”入选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从“县域农业”到“都市农业”,即墨完成一次跨越升级,交出了一份“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高质量答卷。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产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石。即墨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华丽转身。大沽河畔,登高望去,数十万亩现代高标准农田尽收眼底。在这片现代化农田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2025年,全区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其中,蓝村春秋永旺种植合作社小麦亩产886.9公斤,创青岛市高产示范田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依托“山、海、泉、岛、林”资源禀赋与青岛主城近郊区位优势,即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精心打造温泉康养、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多条乡村旅游线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精品果蔬、绿色茶叶、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体农业的提质增效,也带火了农村电子商务。如今,即墨已建成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涌现出满贡村刘永龙等一批直播网红书记,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蓝村街道壮武村粮食仓储建设项目获评青岛市“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争先赛一等奖;浩丰蔬菜基地建设、灵山韭菜初加工车间项目入选省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项目试点;蓝村街道、段泊岚镇、金口镇入选青岛市现代设施农业引领镇……即墨现代农业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从“一粒种子”到一条产业链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为种子基因编码优化而忙碌钻研;育苗大棚内,优质种苗茁壮成长、整装待发;果蔬基地中,鲜切蔬菜以最快速度完成质检装车,开启极速配送之旅……这是即墨区以“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位于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的即墨区移风店镇坚持在“一粒种子”上下功夫。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种业总部、科技研发、示范推广等功能分区,以“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为方向,精准对标荷兰种业小镇等国际标杆,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全力构建集种质保护、研发加工、种权交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产业园。目前,移风店镇已吸引瑞克斯旺、韩国农友等26家种业全产业链企业入驻,研发和培育了500余个蔬菜、花卉品种,农业农村部在册登记种子品种达184个。立足优质种源和定制化育苗优势,移风店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18.8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近6万亩,实现年产蔬菜60万吨,远销韩国、新加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一粒种子的精心研发,到优质种苗的培育推广,再到大规模的蔬菜种植,最后到新鲜蔬菜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形成“研发育苗—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终端销售”全链闭环,构建起从“一粒种”到“一桌鲜”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从“串点成线”到“连片扩面”

每到周末,不少市民开车来到即墨,在秀美的乡村田野享受休闲时光。连片的美景让城里的孩子们流连忘返,周末去即墨也随之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一变化,得益于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即墨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点上建设和美乡村,片上打造乡村振兴片区,面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整体推进省市区10个乡村振兴片区,新开工建设21个市级和美乡村,串联全区135个行政村联动发展。以青岛市级片区“莲花田园”的打造为例,通过莲阴河这个生态中轴,串联汪河水、碾子头、台子等美丽乡村,布局莲花山自行车运动公园、莲花田园供销社、汪河水民宿群落、莲湾美村慢生活度假区等重点项目,依托产业提升、农旅融合、资源整合,打造风景线与产业链交融的振兴样板。“莲花田园”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24青岛网红农品打卡地……一系列荣誉加身,不仅提高了“莲花田园”片区的名气,也带来了人气。今年“五一”,位于该片区的花海乐园休闲项目开门纳客,共计吸引30余万人次前往观光游玩。一大早,即墨区龙山街道石源村的街巷里,被村民誉为“小车书记”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和顺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悠,遇到谁家房前屋后有临时放置的杂物,随手掏出手机拍照上传,短短几分钟,就有值班党员和保洁员赶到现场清理。在即墨,像这样的“小车书记”还有很多。近年来,即墨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手棋、必答题,在常态化保洁基础上,向实向细“地毯式”纵深整治,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高村民的幸福感。

从农民培训到“智汇乡村”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即墨区从技术培训走向人才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持续夯实农业农村人才根基。目前,全区管理期内“齐鲁乡村之星”达35名,省市级优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人才、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等共20名,初步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梯队。人才培育方面,即墨区紧扣特色产业培育和农业实用技术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等方式,着力打造与产业需求适配、与乡村发展协同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7000余人次,其中高素质农民培育3047人,农民技能培训8657人。在高素质农民中,超过70%的学员已成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或技术骨干,通过人才、产业带动,涌现了姜大姐蔬菜、金口芹菜、瑞草园茶叶、悦海湾海参等特色农业品牌,实现了“人才育得好、产业兴得起、乡村留得住”的良性循环。近日,即墨区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数字化技能应用培训班圆满收官,近百名新农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重点突出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通过分组上机练习、现场模拟教学等形式,真实体验农业带货全过程。在模拟直播间里,学员们轮流担任主播、助播、运营等角色,从产品介绍到互动答疑,从促销活动到订单处理,全面掌握数字化技能应用各环节的操作要领。讲师团队开展“一对一”指导,及时纠偏指正,确保参训学员真正学得会、用得上。培训班还设置了直播数据分析、粉丝互动技巧、突发情况应对等实战课程,帮助学员提升直播间运营能力。通过反复演练和即时反馈,学员们快速掌握了数字化技能应用的核心技能,为今后开展农业数字化技能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班即墨已连续开设10期。下一步,即墨区将持续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学员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培训成果落地见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起点,新征程。即墨正执笔城乡融合,挥毫乡村振兴,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按下发展“加速键”,注入增长“强动能”,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输出强劲的即墨力量。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