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2023年即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2023年是生活垃圾分类(以下简称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年。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宣传发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放大城乡示范片区(单元)提标打造效应,着力推进全民“学会分”和“我要分”;围绕重点任务、解决堵点难点,规范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和运行,优化全链条作业流程,提升分类处理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强化工作合力、落实管理责任,发挥行业管理和跨部门合作优势,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效能,实现厨余垃圾有效分出量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双提升。
(二)主要目标
城市区域:选树 37个市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垃圾桶成组摆放合格率不低于 90%,升级改造率不低于 60%;实施志愿者节假日联动站桶指导的居民小区不低于 107个;居民厨余垃圾日均收集量达 47.1吨以上,有害垃圾全年分出量达 1吨。生活垃圾焚烧日均处置量增长率不高于5.2%,回收利用率达 39%,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比例不低于 20%。
农村区域:创建 3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3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20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户,100个区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二、主要任务
(一)源头减量
1.开展整治食品过度包装行动。按照《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和第 1号修改单,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区域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严查严处食品过度包装行为。指导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清洁生产,大型商超、农产品零售市场等推行净菜上市。
2.推动食品消费环节源头减量。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发改办环资〔2021〕949号),加强反食品浪费专项执法力度,常态化落实反食品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科学推进各类公共机构加强食品节约减损管理,建立并落实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
3.开展快递包装绿色治理行动。落实邮政快递过度包装治理40项落实措施,持续提升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和循环化水平,推进包装材料源头减量,推动电商与快递包装协同治理。规范和加强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
4.加强一次性用品使用管理。指导督促餐饮、旅游、住宿等行业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5.持续推进“绿色办公”。结合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扎实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公共机构可回收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坚持不懈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日常宣传,组织公共机构开展绿色办公系列活动。
6.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合理布局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提高园林绿化垃圾收运处理能力。
(二)分类投放
7.落实《关于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设条件的通知》(鲁建发〔2022〕4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等设施设置工作的通知》(青城管〔2021〕124号),理顺行政审批、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协作机制,督促新建住宅小区开发、旧区改建开发单位同步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8.提升设施规范程度,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成组配置合格率不低于 90%,标识颜色规范率不低于 90%,三栏信息齐全率不低于 90%;公共机构、学校、宾馆、餐饮、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递、公共交通、医院、建筑工地、银行网点等行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按职责指导本行业按标准和要求配置和维护垃圾分类设施。
9.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居民小区完成升级改造率不低于 60%。
10.新选树市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总数不少于 37个。
11.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在具备定时定点投放硬件条件的居民小区实施“应推尽推”,并加强夜间定时定点投放时段(18点至 20点)站桶指导。
12.巩固扩大有害垃圾集中投放日有效覆盖面,每个居民小区全年至少开展 2次有害垃圾集中投放日活动,推广有害垃圾专用收集容器有序替代常规垃圾桶,有害垃圾全年分出量达 1吨以上。
13.建立社区持续巡查投放点机制,不断更新录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基础情况、升级改造和日常检查信息;新建 110个密闭投放点。
(三)分类收运
14.优化完善牵线织网,逐步形成收运作业人员与管理责任人双向沟通、双向监督、双向评价机制,年内覆盖分类收运线路量达 10%。
15.探索居民小区定时定点定量收运,以户数核定产生垃圾量桶数、厨余垃圾应分出桶数,根据现场检查的厨余垃圾投放质量核定当日实际应收运桶数。
16.推广西海岸新区“分好类再收运”工作经验,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定时定点定量收运时,同步实施厨余垃圾满足投放质量要求后方可收运。
17.建立管理与执法联动机制,在居民小区推广实施“不分类不收运”,先对相关小区提前进行集中约谈,再结合收运作业反馈情况跟进执法,对持续违法行为进行执法处罚。
18.不断提升厨余垃圾转运线路数量和效率,持续探索日间收运、早晚两次收运等有效作业机制。
19.探索通过公交收运、沿街收运等方式,减少餐饮街等非居民厨余垃圾桶外摆、非居民厨余垃圾占用附近居民使用生活垃圾桶等情况。
(四)分类处理
20.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开展社区共建花园活动,通过社区堆肥反哺花园建设。
21.巩固有害垃圾规范处置机制,加强有害垃圾处置环境污染
污染防治监管。
22.推进增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手机预约上门收集等“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进一步完善可回收物投放点布局。
23.以街道(镇)为单位,利用闲置空地临时建设、租赁厂房或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等方式设置可回收物分拣中转站,逐步建立社区回收网点、街道分拣中心等为重要节点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24.明确区(市)级再生资源集散场位置,作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纳入专项规划,已设置的再生资源集散场强化数据信息化统计。
(六)农村垃圾分类
25.巩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四分四定”分类体系建设,创建 3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3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200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户,100个区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26.推广胶州市、莱西市厨前垃圾就地处理模式,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实施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理;确保其他垃圾收运能力充足,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厂集中焚烧处理。
27.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优化可回收物网点布局和可回收物回收模式,实现农村可回收物“能收尽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有害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确保农村地区产生的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
(七)宣传发动
28.开展垃圾分类好故事宣讲活动,征集垃圾分类好故事,依托星火讲师宣讲员对志愿队伍和社区工作者进行宣讲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垃圾分类专业能力,进一步壮大社区志愿队伍。到年底前每个街道培育 1支活跃的好故事宣讲志愿队伍。
29.根据新阶段垃圾分类宣传的特点,更新宣传通用材料,调整宣传重点内容,加强小区宣传氛围营造。
30.坚持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广西海岸新区“易物”经验,开展“焕物节”主题活动。
31.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组织中小学校、幼儿园师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鼓励社区与学校联动,提高体验馆预约参观数量,扩大垃圾分类宣教影响力。
32.将垃圾分类与“五社联动”机制有机结合,开展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恳谈活动,积极培训发展专业社会组织。
33.开展四个“一”活动(找到一个带头人,组建一支强队伍,发动一批好邻居,共享一个美小区),实现 107个居民小区建立志愿者节假日联动站桶指导工作机制。
34.实施志愿者赋能计划,征集垃圾分类志愿队伍,依托星火讲师提升志愿队伍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组织开展全民垃圾分类“晒桶打卡”趣味挑战赛,率先发动党员、工人、青年、妇女、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积极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垃圾分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城乡垃圾分类机制变化,及时修订有关议事规则和工作机制;落实专题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垃圾分类领导小组专题会,适时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二)强化议事协调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商场超市、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宾馆酒店、交通场站、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再生资源等重点部位或重点行业,推动建立联席会议、联合督导检查机制。
(三)常态监督检查
坚持区级定期抽查、街道(镇)定期检查、社区(村)全面巡查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常态化监督管理体系。
(四)强化科技赋能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丰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