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广大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特制定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一、学习形式
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其具体规定是:
1、集体学习分为全校学习与教研组学习两种方式。每周一下午7、8节课,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全校性学习,地点在阶梯教室,听专家报告或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每双周教研组长组织全组学习,学习《每周一读》、《教育文摘》及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
2、个人学习为教师按照个人自学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方式。学习内容是新课改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个人学习强调要记笔记,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督促个人学习不流于形式,使教师个人真正从学习中获得教益。
二、学习要求
1、教师在学期初要写出个人理论学习计划,教研组、教导处要提前制订出学期集体学习计划。
2、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自购教育教学书籍2-5本,订购教育教学刊物1-2份。
3、每位教师都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学习笔记,按时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并做好记录。
4、每学期必须认真阅读自订的和学校推荐的教育教学论著,并做好读书笔记。
5、每位教师每周进阅览室至少阅读4课时。
6、每周浏览教育网站2-3次,并在学校教育网站上发贴、发文进行交流。
三、反馈检查
1、学校建立考勤记录本,定期公布出勤情况。
2、各教研组要定期举办教育论坛,向全校教师展示本组学习情况。每位教师要在论坛上积极交流,丰富经验,接受检查。
3、教科室定期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做好检查评比,并举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对获奖教师予以适当奖励。
4、每位教师每学期末要对本学期的理论学习做好总结,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上报教科室参与评选。
科研管理制度
为实现“科研兴教育人才,科研兴校图发展”的宗旨,要不断创新,认真搞好科研工作,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特制订科研管理制度。
一、机构管理。
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并设专职干部管理科研工作。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全面部署,检查指导,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设教科室,在专管干部指导下,协调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各课题成立课题组,设组长1—2名,具体领导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管理。
学校对全部研究课题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申报,分类指导。
一类:经学校同意接受的各级教育部门、教科所、教研室下伸的研究课题;
二类:学校向各级教科所申报的研究课题。
三类:教师本人向学校申报的研究课题。
国家级、省级、青岛市级、校级课题中的主要课题均应争取在青岛市教科所立项,并作重点研究。
三、过程管理。
科研领导小组要重视研究过程的管理,研究过程能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过程大体是:
1、围绕课题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
2、编写研究进程,按计划预期完成研究;
3、开展各种研究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如听课、说课、评课,问卷调查,经验交流,专题讲座,项目实践、实验、反思总结,查找资料等;
4、资料积累(记录、统计、反思材料、对比数据,原始例证等)
5、阶段总结—结题(结题报告、论文、经验等)。
四、成果管理
各课题组要按计划进行阶段总结或预期结题。经验证的课题成果,一可撰写成论文在校刊或各级报刊发表;二可及时展示,并在校内外推广应用,以扩大和发展成果,发展教育教学工作。
五、经费管理
按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规定:已经申报的课题,学校要拨给一定研究经费,以用来买资料,学习材料和外出差旅费,其主要部分是用作成果奖励。
关于备课的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程序要求是个人初备写成初案——集体说课交流——修正补充形成正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
1、个人初备写成初案
(1)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
(2)要根据教材所需,大量搜集资料(尤其是网上资料),加以整理取其所需,为教学所用。
(3)备课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考点、易错点、新旧知识结合点、易混点和盲点,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4)要查阅学生档案,摸清学情,有的放矢地备课。
(5)要研究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6)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材的难点、重点、关键,提出具体教学目标和认知情感目标。
(7)新教师能写出详案。
(8)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
(9)提出有疑问的问题,以便会诊,予以解决。
(10)注意超前备课,把握全局,清扫障碍,利于课堂上解决学生因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
(11)集体备课时要备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2、集体说课交流
(1)整体备课,纵横练习。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备课思想。
(2)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写出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好单元计划。
(3)集体备课时,由主备课人通过“说课”形式,说明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去突出?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如何去突破?其他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听、说、议中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4)做到六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
(5)结合实际,做到五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难点,统一阶段测试,统一试卷讲评。
(6)明确四点:明确基本知识点,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明确思想教育结合点,明确知识迁移的基本切合点。
(7)中心发言: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或两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不能只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更要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8)集体备课时,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组内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空间。
3、修正补充形成正案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教师共同探讨补充,相互交流,使教案内容详实完善,有创新精神。
4、重点跟踪
对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进行跟踪听课检验、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5、课后交流
(1)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
(2)课后交流,就是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反思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关于教学反思的规定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关于教学反思的规定。
一、教学中自我反思要求
1、学习中反思。教师应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前瞻性知识、经验性教法;吸纳借鉴,内化提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每人每学期写好“学习心得”一篇。
2、课堂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要结合新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反思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每人每学期写好“教前记”四篇。
3、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敏感性反思。反思着眼点是否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思考问题是否够深度,教学环节是否科学扎实有效,每人每学期写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敏感性问题反思”四篇。
4、课堂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课后,要反思课上的如何,学生是否得到发展进步,三维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哪些困惑需研究解决等,每人每学期写好“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四篇。
5、考试后总结性反思。考试结束后,要反思成功和不足,写好“考后反思”,期中期末各一篇。
二、生活中自我反思要求
1、教师应在与学生、同事、家长、专家等的交流对话中,捕捉新的动态信息,及时反思所接受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2、结合教学实践,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及时反思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3、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生活细节,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及时反思教育的办法与措施。
4、建立“生活反思记录本”,及时记录反思情况。
5、建立“班级优秀学生成长档案,”反思学生成长足迹。
三、集体反思要求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应组织本组教师及时发现、迅速调控解决共性问题,主动反思共性问题。
2、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教学个体案例反思,共享成功经验,警戒个体教训。
3、教师双周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集体反思。
4、教研组或备课组每月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供学校研究反思。
5、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研讨课,供组内教师探讨反思。
6、将教师教学反思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对好的教学反思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关于教学问题积累的规定
为让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及时提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或疑难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特制定关于教学问题积累的规定。
1、设立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成员的教学问题积累领导小组,抓好教学问题积累的组织指导工作。组织、制定、实施教学问题积累细则和评估方案,规范教学问题积累。
2、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周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有见解性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并记录积累。
3、备课组每双周集体活动时,应围绕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有效交谈、讨论,吸取知识,解决教学问题。
4、教研组利用每双周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组织教师讨论解决教学问题。
5、教师应写教学反思,记好《教学反思录》。
6、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累,创新教法,形成特色。
7、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学校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并运用对话商榷形式解决教学问题。
8、对教学问题积累优秀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学校给予表扬奖励。
对撰写计划、总结的要求
计划、总结对学校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写好计划能引领学校工作顺利实施,预期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做好总结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推动学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对撰写计划、总结提出以下要求:
一、要及时撰写并上报计划和总结
学校每年要写年度工作思路,每学期要写学期工作思路和学期工作计划,期末写学期工作总结,年末写年度工作总结,报市教体局审批。
工会、共青团组织、妇委会,每学期写组织工作计划,期末写组织工作总结,报校长审批评定。
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每学期写处务工作计划,期末写处务工作总结,分别报管校长审批评定。
学科教研组,每学期要写“教研组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期末写“教研组学期教研工作总结,”报挂科干部审批评定。
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要写“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期末写“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或撰写出一篇教育论文),报政教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审批评定。
各室(图书馆、实验室、电教室、档案室、会计室、物管室、卫生室、教科室、伙管室、文印室、宿舍管理室等)每学期都要写“学期室工作计划”,期末写出“室工作总结”,报主管处主任审批评定。
教师每学期要写所任学科教学计划,期末写出教学总结或写出一篇教学论文报挂科干部和教研组长审批评定;职员每学期要写出“个人学期工作学习计划”,期末写出“个人学期工作学习总结”报主管处主任审批评定。
二、计划、总结既要符合要求又要具有个性特色
各上报计划和总结都要具有科学性、真实性、适应性,对工作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尤其应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要彻底消除抄袭和类同现象。
三、计划要切实可行,总结要实事求是
计划要做到观念新颖,目标明确,内容实在,措施得力,安排得当,符合实际,重点突出,切实可行;总结要做到理论先进,典型突出,材料翔实,重点突出,写出经验,写出不足,找出规律,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