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今年以来,鳌山卫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抓铁有痕的韧劲、踏石留印的干劲,聚力推动“鳌山卫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现将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概况
“鳌山卫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鳌山卫街道,东到莱青路、西到龙山街道边界、北到鹤山路,南到崂山边界,占地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共有村庄19个。其中,核心片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共有村庄10个。涉及马家白庙、孙家白庙、红星、水场、青岗岭、院上、下庄子等村庄。
2021年,自乡村振兴项目运营以来,依托村庄原有优势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以线穿点,环环相扣,同时结合周边村庄的采摘、休闲等体验,实现乡村、产业、服务、品牌融合组团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文旅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梅花、花卉苗木、地瓜芋头、特色文旅等主导产业,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建设多个“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结合紧、支撑体系完善”的农旅园区,做强“一村品”、“一镇一业”全产业链,统筹推进农业领域科技、管理、品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模式、为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探索农民持续增收开辟新途径。深度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红色党史、美丽乡村、团建活动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建设内容
按照“134”的总体布局结构,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全面发展。“134”的总体布局结构是指一环:即旅游观光环线。以蓝整路、姜家白庙一 东合路为骨架,串联各功能片区,连接重要村庄节点、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特色民俗、综合服务区,助力示苑区一体化发展。三点:一是整角石村党建引领示范区、要素集聚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二是南邱家白庙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点芋头科研攻关基地。三是院上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文旅产业增长点。四区:即茶香梅韵、农旅田园、森林氧吧、山水花院。
(一)产业振兴
1.乡村振兴学院。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建设乡村振兴学院,重点建设教学培训区、民宿旅游区,开展干部培训、劳动力培训转移、研学游等产业项目,实现三产深度融合。
2.梅花谷。2021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打造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景观;投资50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投资7000万元,建设9000平方米民宿酒店,计划年内主体完工。
(二)生态振兴
1.院上、下庄子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院上、下庄子片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集产销游于一体的大型花卉苗木基地。
2.美丽乡村示范村连片创建和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投资4000万元,在青岗岭红星、水场(三村联合创建)、孙家白庙、马家白庙连片创建青岛美丽乡村示范村。
3.对示区内村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包括道路硬化、绿化提升、亮化美化、污水管道、自来水、天然气、弱电入地等基础工程,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4.马家白庙至射箭口路大中修工程。投资1500万元,对马家白庙至鹤山路段进行大中修,打通示范区与交通干道连接,改善示范区内村民出行,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条件。
5.姜合路旅游线路提升工程。投资1500万元,对姜合路沿路边沟和沿路房屋进行综合整治,沿姜台路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对道路进行亮化、美化,沿路设计微景观、停车点、旅游标识等,与天柱山、豹山、鹤山三山有效衔接,拉长旅游业产业链。
(三)人才振兴
1.加强与高校智库的学习交流。与山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蓝谷高校结成共建对子,建立专家工作站,在示范区规划设计、芋头重茬课题研究、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2.乡土人オ“雁归”工程,对村庄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职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创业人员等人员进行详细摸排,建立工作台账,制定专项行动方案。
(四)文化振兴
1.传承农耕文化。完成《整角石村志》与《整角石文化集萃》两本图书编辑出版。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幸福古卫活力鳌山”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茶芋文化节、社区群众文化节、送戏进万家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作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成果。
三、工作成效
大力发展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鳌角石茶田花海经济合作社和物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共收入合作社成员292个,出资总额600万,村集体占股份70.9%,带动整角石村60%以上的村民种植、粗加工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年创造产值20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闲房租赁、就业增收等形式可带动集体增收100万元、群众增收300万元以上。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无公害芋头生产基地2000亩,年产优质无公害芋头2000余吨,可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预计到2024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农业总产值将达到5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通过示范区内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和旅游线路打造,可有效改善自然风光和人居环境,加强产业项目连接,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一)乡村振兴学院项目
2021年3月底完成概念性规划,7月底细化设计方案,8月至11月底完成前期手续办理并开工建设,2022年底竣工。
(二)梅花谷民宿、酒店及其配套建设项目
目前已完成苗木栽植、景区内景观提升建设,游客中心外立面及内部装修、污水处理设备安装。游客中心建设外立面装修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民宿中心已完成主体施工。
(三)院上、下庄子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
目前完成地下管网铺设(污水、弱电、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理站和路面铺、河道及景观建设等工程。
(四)马家白庙至射箭口路大中修工程
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计划11月底前竣工。
(五)美丽乡村连片创建
在马家白庙、孙家白庙、红星、水场、青岗岭连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相关工程已开工建设。
(六)姜台路旅游线提升工程
目前已完成设计,计划11月底前竣工。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专班,办事处主任担任专班长,分管领导任副专班长,统筹整合财政、农业、林业、业、扶贫、建委、土地、管等相关科室,从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下设综合组、规划组、项目推进组,负责协调日常行政工作,研究解决示范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推进项目进度等工作。
2、人才保障:依托山东大学等院校和蓝谷科研单位为依托街道组织办、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各社区、各村庄土专家等共同参与的人才保障队伍,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人才支持。
3、资金保障: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多方位筹资资金的方式进行。一是争取上级各类财政资金扶持,二是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建设,三是办事处自筹部分资金。
4、土地保障:示范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按照即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村制宜采取流转、入股等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存量建筑用地支持项目落地,合理利用荒山闲地发展农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