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九狮图,亦称“九狮舞”, 是形成流传于山东即墨原城关一带的汉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约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九狮图,是表演硬架子道具的舞蹈。最初脱胎于手举狮灯在高跷上表演的一种形式。后演变至今以九头形态各异的狮子道具进行地面列阵表演,在摆列阵式时又穿插了各种卧跳穿跃和扑滚腾翻的动作,形成了既是流动的图案,又是图案的流动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表演时舞者高挚约1.5米的长杆举狮起舞。狮子形象动作突出,律动粗犷彪悍,气氛激昂热烈、构图奇特新颖,画面粗犷壮美,被誉为“九狮图”。演出时阵势浩大,气氛热烈,表现了民间以狮灯驱赶恶鬼病魔,赐福消灾的美好愿望,深受群众的喜爱。在山东乃至全国堪称独树一帜。
九狮图,整体表演分为“走街”和“圆场”两大部分。
开端部分为“走街”,是行进中舞蹈,通过 “龙摆尾”、“扭绳头”、“绞五花”、“双对狮”、“返胡同”等队形,相互穿插交错,翻腾进退挪闪。步伐采用“跑跳步”、“悠步”、“跺步”、“狮步等,要求演员身正腿平,马步扎实,根据步伐的颤动使身体产生时起时伏的韵律。模仿狮态,晃身扭体臂活腰灵,晃转身时急如旋风,狮威大震。“驯狮手”挥舞绣球,忽上忽下扑朔迷离,狮子分两路纵队盯住绣球紧追不舍,扑滚腾翻。“驯狮手”时而“虎跳”,时而“劈叉”戏逗群狮,狮子则左扑右晃,机敏洒脱。绣球、狮子配合默契遥相呼应,整个场面龙腾虎跃,气氛激昂热烈。
阵图变幻为“圆场”部分, 即就地圈围表演场图调度。 通过“跑圆场”、“双对花”、“穿四门“绣球戏狮”、“群狮蹿毛”等多种阵图进行表演,调度结构线条丰满,场面繁多巧妙流畅。在高亢的锣鼓声中,群狮如同脚下生风,在“绣球手”的指挥下,“狮”随“绣球”舞动。“绣球”舞“狮”跃,动中有景,静中有形,形成在流动中表演,在表演中流动,恢弘壮观,气氛热烈,既是流动的图案,又是图案的流动。不断地变幻九狮阵图,形成了一幅幅群狮戏绣球的生动画面,阵势浩大,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
九狮图的舞蹈动作,是动物拟人化的舞蹈动作,抓住狮子的典型神态进行模拟,并设计了简单的舞蹈情节。通过翻、滚、扑、跳,嬉、逗之狮态,形象地表现了狮子的粗犷和神韵,表现了民间人民群众祈求“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驯狮手”姿态英武,舞蹈动作多是从武术动作演变而来。如“虎跳”、“旋飞脚”、“扫堂腿”、“二踢脚”、“鲤鱼打挺”、“旋子”等。粗犷刚劲的动作,威猛洒脱,使人观后焕发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1987年,民舞“九狮图”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本》。九狮图,以独特的拟人化舞蹈风格,被誉为青岛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它古朴庄重,粗犷豪放的舞蹈语汇,留下了多彩而鲜明的地域民风民俗的文化亮点。反映了商都即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恢弘气度,成为青岛地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2015年公布为第四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