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田横糈糕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1-10-08

田横糈糕(糈,古代祭祀用的精米),即墨东部沿海地区逢年过节时专门为招待女婿而制作的面食,因而得名“糈(通婿)糕”,在即墨田横一带已经传承了600多年。

从外表看,糈糕呈长条形,表面有三道木梳印痕,采用即墨当地生产的小麦(本地越冬小麦生长周期长面粉有韧性,味道纯正)制成精粉,组方蜂蜜、山鸡蛋和牛奶,并严格控制醒面、揉制、火候等各个工序,吃起来既有面包的松软又有馒头的麦香味道,而且绵软筋道、香甜可口。

糈糕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即墨江氏一世祖江荣的夫人崔氏发明,后来崔氏又把糈糕的制作技艺传给了江氏第二世夫人江氏,第三世夫人刘氏、第四世夫人黄氏、第五世夫人于氏、第六世夫人崔氏、第七世夫人徐氏、第八世解氏、第九世张氏、第十世李氏、第十一世刘氏、第十二世王氏、第十三世张氏、第十四世万氏、第十五世胡氏。江氏十六世祖江芸先迁移到王村镇大桥村后,他的夫人丁氏把糈糕技艺带到了岛里一带。经过很多年的传承,沿海的渔家媳妇都学会了做糈糕,过年时做上几锅糈糕招待探亲的女婿等贵客,谁家媳妇做的糈糕好,就象征着谁家的女儿能找到如意郎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糈糕主要用于接待宴请和访友馈赠,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19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田横旅游的开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糈糕成为一种旅游商品开始流行,到目前,糈糕成为一种家家户户接待和日常食用的食品和馈赠的必备佳品。

田横糈糕传承了600多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为研究即墨民间面食的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实物依据,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健康营养美食的追求,其经济价值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和特色产业化的形成,其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形成也将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当地经济稳步、积极、健康的发展。

近些年来,田横糈糕因其独特口感深受各个消费群体的欢迎,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一支新的中坚力量,又因它作为“田横祭海节”“田横开海节”的重要招待美食,被各个媒体竞相展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