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田横豆面灯
发布日期:2021-10-08

豆面灯,也称豆面灯台、灯盏、灯碗。田横豆面灯是民间艺人于元宵节期间,用黄豆面捏制成的一种盛装豆油、可以点燃,用来照明、祈福的民间手工制品。其制作程序精细,成品形状多样,具有自然、浑厚、拙朴的美感。既好看,又好吃,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胶澳志》记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来,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田横豆面灯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主要流传于即墨区田横镇一带,尤其以南芦村和杨哥庄村著名。每逢正月十五,田横镇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豆面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清朝咸丰年间,豆面灯制作技艺盛行,遍及田横全镇。清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豆面灯制作技艺辐射到周边乡镇,并传播到海阳、莱阳等县。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至1964年,豆面灯仍在民间流传。1965年至1980年,豆面灯处于停滞状态。1981年至2010年,豆面灯陆陆续续开始恢复。2011年至2019年,豆面灯日渐盛行,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田横镇属沿海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润,主要特产有大豆、花生、地瓜、对虾、梭子蟹等。其中,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出产的大豆籽粒光滑、形态饱满、含油率高,是制作豆面灯的上好原料。田横豆面灯,以当地出产的上好黄豆为原料,主要制作工序由磨面、罗面、和面、揉面、成型、上色、插灯芯、注油、点燃、摆放等步骤组成,全部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表现题材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果实、吉祥物等上百种。豆面灯是田横镇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的发展变化,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显示了人们同自然抗争的艰难历程,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在于它来源于民间世俗生活,世代相传,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生活气息浓厚,承载着田横镇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保留着乡土文化的记忆,对于研究当地民间传统风俗和面食制作技艺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其文化价值在于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古时候,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消除生产生活中的恐惧感,寄希望于豆面灯,赋予它驱魔降福、避邪平安、祈许光明之意。又因为灯与登、灯与丁谐音,灯火明亮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艺术价值在于,制作过程中,民间艺人采用了捏、搓、揉、掀等制作手法,配合剪、切、刻、划、塑等表现技法,辅以红黄蓝等多种色彩的点染、描绘,成品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田横镇豆面灯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田横镇利用雄崖海防博物馆,收藏了300余件豆面灯作品,将其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长期对外展览,每年吸引大量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网、大众网、青岛日报、即墨电视台、新即墨报等5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过田横镇豆面灯,在社会上产生量广泛影响。田横豆面灯的发展壮大,提升了田横镇的知名度,为田横镇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