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手指画又称指头画、指掌画、指墨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绘画中的一个特殊分支。源于唐,兴于清,盛于当代,是以手指代笔,运用手指、手掌、手背等部位蘸以墨彩,在纸质、绢素之上进行勾、皴、擦、点、染绘制而成的传统中国画。其意趣盎然,自然生拙,别有韵致。
山东的胶东地区山峦起伏,即墨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南依旧属即墨的崂山,北靠莱西和莱阳,东濒黄海,西与胶州、平度接壤,境内山水相接,景色迤逦。明清以降,时属莱州府的即墨,科举隆兴,文化趋向繁荣,名人辈出;加之金口古港的兴盛,带动经济繁荣;为胶东手指画的产生、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书画名家不胜枚举,据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一地擅书画兼擅手指画的名家不乏30余人。
胶东手指画一脉,源出同属莱州府胶州的高凤翰。高凤翰(1683~1749),为清代著名画派“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年间,曾进京拜会手指画名家高其佩,客居其家,借书画自娱,两人相互切磋,由此首开胶东手指画之发端。乾嘉时期,传至胶东出现名震画坛一时的“四道人”悔道人李朴,拙道人李香,唵道人李承喆,詹道人李承钧。标志指墨画逐渐走向成熟。清咸丰至光绪年间,胶东手指画得以在客居即墨的沈寅手上流传。沈寅(1803~?)字虎臣,号十半书屋,绘画受高凤翰和“四道人”的影响较大,笔墨娴熟精妙,意境深远空旷,稚拙而生动。民国即墨画家石瑛(1859~1942),继承并追随沈寅历五十余年,擅画墨龙,又以手指画龙最为精到,时人争藏之,时称“即墨三之”之一。张伏山(1910~1987)名存恒,号横河老人,即墨城阁里人,著名手指画家。张伏山首拜石瑛为师,承其衣钵。新中国成立后,开创“崂山画派”。名噪一时,从众甚多,自此胶东手指画在即墨发扬光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幼酷爱书画的姜保国,近40余年致力于丹青绘事,幼时得张伏山、王启民等名家指授,师法张伏山,师法传统,师法自然,专门研习手指画,后多方师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开胶东手指画之新时代。他的手指画,作品功力深厚,注意学养结合,注重汲取绘画以外的营养,将自己专业的积淀融入绘画中去,追求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意趣。作画时,充分运用手指、指甲、手掌的各个部位,点线飞动,指法、掌法、墨法娴熟多变,信手拈来,线条力透纸背,生辣凝重,已达到随心所欲之境。色彩绚丽不失典雅,既有传统之根,又有现代之妙。既有高凤翰、沈寅、石瑛、张伏山简约典雅之传统意趣,又吸收了当代画风新的表现形式,既古拙奇崛又浑厚华滋。主要代表作品有人物画《少女》《曾子》《竹林七贤》,山水画《秋霁》《山谷清溪》,花鸟画《和祥家园》《青花遗韵》等50多幅。
胶东手指画距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胶东手指画在继承传统绘画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效果极具有中国传统绘画之韵味,又有其无可比拟独特的生、拙、涩之意趣。在提振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下,仍然具有延续传统文脉和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文化智慧的特殊意义。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