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至1993年,是即墨市场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加速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的十年。1984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市场、走访业户、广泛调研,先后写出了《固源壮流,长盛不衰》等6个揭示即墨服装市场发展规律的调研报告。不久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发展即墨专业批发市场,繁荣农村商品经济”的决策。1984年夏天县工商局投资6万元,把墨水河河床进一步浆砌平整,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摊位3000多个。随后,经营业户年年增加,原有场地摊位慢慢占满,“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加上脏乱差等问题暴露无遗,严重制约了市场的扩大经营。县委、县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果断做出向北迁建服装市场的决定。1987年8月15日,县委、县政府在鹤山路和烟青路交界西南商贸区征地40亩,投资165万元,开工建设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新服装市场。该市场于1987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占地3.2万平方米、水泥摊位4850米、玻璃钢瓦棚1.05万平方米、水泥路面1.6万平方米、摊位4500个,1000多家服装经营户从河滩市场迁到了新市场,市场环境和经营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这是即墨服装市场从原地改扩建后的一次“脱胎换骨”式搬迁。新市场形成后,县工商局、公安局增设了市场管理所、市场派出所,周围增设了银行、储蓄所、旅馆饭店、邮电支局、百货商场等机构,配备了精干的人员,精心为四面八方的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他们潜心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围绕打造“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区域文化承载地的目标,自2016年以来,持续举办来即墨古城过大年、即墨古城民谣季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学童开笔礼、成人礼、祭孔大典、中国文化大讲堂、传统研学游等传统文化活动。
云游古城

即墨,地处黄海之滨,瀛海龙翔,山川凤翥,是胶东半岛的璀璨明珠。古哉即墨,人文恒久,史追北辛,战国初建,齐威名出。秦始县治,汉为王都,隋代重置,人杰辈出。崇刚直不阿之宏德,首贤即墨大夫;赞火牛战阵之谋略,田单智勇神武;仰忠义高节之浩气,田横五百壮士;感犯颜进谏之胆识,王吉鯁臣风骨。蓝氏父子明臣,嘉善戍边功著。如砥文章名天下,王垓著述琉球书。弹劾权臣郭琇三疏,查赈殉忠毓昌千古。大英雄高山仰止,真风流千秋追慕。
市场简介


即墨服装市场。这是即墨市场商贸业发展的龙头,也是纺织服装业和市场商贸业的孵化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中低档服装批发为主,历经四次迁建,2007年10月迁至现址,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共有商铺6925个,经营户6000余家。市场销售辐射整个山东半岛,日均客流量约10万人次,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额205亿元,占商贸城所辖市场年交易额的“半壁江山”,属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

即墨小商品市场。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共有商铺2181间,经营户约2000家,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额137亿元。主要设置鞋帽、五金工具、工艺品、日用百货、辅料、箱包等市口。

即墨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规划水产品、蔬菜、生肉、熟食等八大交易区,配套建设万吨冷库、保鲜库、蔬菜质量检测系统,拥有商户700余家,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额55亿元,主要服务于即墨当地酒店、学校、工厂及商超等。

即墨岘山时尚广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2016年1月1日投入运营。自2017年开始,业态调整为家居类产品,引进入驻70余家家居品牌,目前五楼4万平方米为网红直播基地,A、B区7万平方米正在建设青岛原创服装基地。

青岛东方鼎信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园区总规划面积为1700亩,计划总投资额56亿元。由青岛东方鼎信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果品市场)和青岛海源鼎信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水产市场)共同组建。
即墨市场发展历程
萌芽

提速

兴起

跨越

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墨广大农村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缝纫机作为八十年代时髦的“三大件”之一,走进寻常百姓家。原即墨镇辖属村庄一些身怀服装生产技能的农民,在劳动之余不甘寂寞,萌发量体裁衣、加工服装的举动。每逢即墨大集便在市场摆摊设点,挣加工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熟练的裁缝师傅尝试改“来料加工”为“进料加工”,并在集贸市场的一角摆摊出售,1980年在共济街南端河滩上形成了一个服装市口。即墨县有关部门顺应形势的发展,决定给他们颁发营业证照,让他们光明正大地经营。就这样,即墨首批60户个体服装经营者诞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一些跃跃欲试的彷徨者纷纷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年内,到工商局审批服装生产的经营者逾千户。敢为天下先的即墨城农民在之后很短时间里,以南关村为龙头,迅速向周边村扩展。河南村、磨市、东关、后庵、杨家村等十几个村庄的多数村民,如雨后春笋般做起服装生意。经营户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服装式样,进料、制版、剪裁,而后发给加工户。加工户昼夜加工生产,按时交货。加工户在加工服装的同时,了解信息,储备资金,又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经营户。就这样滚动式发展,仅仅一两年间,服装生产户便发展到1200多家,并形成以原即墨镇为中心,以原留村镇、大信镇为辐射的服装生产群。其中,原即墨镇以生产青年装为主,原留村镇...
【查看更多】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7月,即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开始实施,并成立即墨市专业市场管理处,进一步放宽政策,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年末个体总数达到20378户,私营企业120户。1992年7月4日,由服装市场剥离派生出的室内小百货批发市场一期工程竣工开业,总投资990万元,共建门市房580间,铁售货台2340米,棚厦13085平方米。1993年2月,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市长的俞正声来即墨调研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情况,提出青岛市要高起点规划建设5处全国有影响的大市场。为此,市委、市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决策,作出建设一处档次高、设备全、服务配套的大型室内服装批发市场的决策。3月,在鹤山路中段北侧的最佳地段征地150亩,规划建设8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市场的新市场正式开工。1994年11月,俞正声莅临现场,称赞新建服装批发市场具有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规模、一流的建设速度,代表着青岛特色。12月30日,一期投资5176万元,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可容纳8000个摊位的大型室内服装批发市场隆重开业。市场的正面是商住楼,内部上下两层的交易大厅、自动扶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大型电子广告屏幕等现代化一流设施令人耳目一新。市场周围还配套建设集通讯、仓储、食宿、交通运输等一体的综合服务...
【查看更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即墨服装市场已走过20年的历程,以低端产品起家的服装业户不仅积累了财富,而且勇立潮头,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我市围绕进一步加快市场建设发展步伐,坚持原有骨干市场抓规范,新建市场抓招商,开工在建市场抓进度,规划新建市场抓落实,积极实施“商贸兴市、以市兴城”战略。具体实施了以下举措,一是调整完善市场规划,围绕建设“江北最大市场群”的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专业市场发展的意见》,着手规划建设新中国即墨服装市场。先期完成了《城西新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即墨市商业专业市场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国即墨服装市场、物流中心、综合服务区的单体规划设计方案。二是进一步优化环境,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创造有利于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的外部环境,譬如新建专业市场都采用服装市场税费征收大厅的办法,实行“一站式”服务,这也算为后来行政审批大厅的设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治安、物流、金融、邮电、供电、仓储、环卫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场业户特别是外地业户创造安心舒心的经营环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大力宣传我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市场建设档次,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媒体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拓宽引资渠道。专门成立了市场发展局,后更名为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全市市场建设的规划论证、筹资建设等职能...
【查看更多】
2011年12月27日至29日,中共即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即墨宾馆举行,明确提出了建设“江北特色商贸名城”的奋斗目标,为延续千年商都——即墨市场商贸业发展描述了宏伟蓝图。2012年以来,即墨市委、市政府根据青岛市十大产业聚集区之一的商贸物流聚集区落户即墨的产业规划,着眼于商城、古城、新城三城联动、建设特色精品城市的战略部署和市场商贸业整合提升的实际需要,确立了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通过市场商贸业的强力带动,推动区域内的居住、教育、医疗、休闲、商务、办公、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以商贸为特色和支撑的新城区。
2013年,总投资约5亿元的即墨服装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商铺改造、卫生间迁移、增设货梯等内部改造于2013年3月份投入使用,促进了市场的布局优化和环境改善;办公区改造、AB连廊改建、南立面扩建等项目于年内相继改造完成,市场新增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实现了市场的发展空间拓展和形象功能提升;通过科学规划楼顶停车场、改造南广场、增设外地客商免费停车场,新增停车位800余个,使市场停车位达到2000余个,有效缓解了市场停车难的问题。目前,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商铺总数达到9000个。
2014年1月,《关于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重振江北商贸名城雄风的议案》,被列为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一号议案”。为认真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