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当前位置:
即墨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巡礼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4-01-16

    马山位于即墨城区西4公里处,由四峰一岭组成,主峰海拔233米,突起于市境西部,因其东西两峰并峙,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其南控胶济铁路,东屏即墨市区,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马山是一座地质宝库,主要有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沉积岩构造、接触变质带、水撞崖等独特自然景观。马山因奇特的地质现象被地质专家们誉为“袖珍式的自然地质博物馆”。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山石林为柱状节理石柱群,位于马山西南坡之团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据考证,此山系一亿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凝而成。现裸露部分高达28米,厚约20米,跨度为150米。其排列紧密,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故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国内外专家称该石林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

    硅化木广布于马山周围的沉积岩中。据专家考证,早在1亿年前的中生代,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其上游生长着大量的古树,因种种自然原因,其树顺流而下,被搁浅在这里,地壳变动时,在高温、高压、断氧之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化石。马山硅化木分布较广,现已发现20多株。其木质构造属松柏类的南洋杉科。1983年发现的一棵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属白垩纪。1992年发现的一棵硅化木,树干长13米,直径1.2米,年轮清晰,树皮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防止发掘后风化及人为破坏,即墨市在原址上建造了硅化木馆加以保护,使之成为永久性的科研课堂和旅游景观。

 

请输入文字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提交
提交
评论列表(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