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检索词
一
蓝村为夷国古都、即墨重镇,栉风沐雨, 几经沧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蓝村域内有两处即墨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当地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其一为贾戈庄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蓝村街道驻地 3 千米处的贾戈庄村村南,面积约 3 万平方米,系大汶口文化遗址,黄土文化层约 1.2 米,暴露牡蛎壳、陶鼎足、石磨盘等遗物。据考古确认,远在 6500 年前,先民就在这一地区活动,起居、生息、繁衍,播撒、耕耘着文明和希望;其二为壮武县故城址,位于今蓝村街道古城村,周围暴露墙基、路基及陶豆、陶盘、陶片、汉砖等遗物。据《青岛通鉴》载:商、周时期, 夷为商代旧国,高阳氏后裔妘姓,东夷族, 在齐国以东。壮武初为夷都,后为齐邑,都址壮武城位于今蓝村街道古城村,始建于春秋时期,城为夯土板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均为 500 米,面积 0.25 平方千米。周武王灭商后(公元前 1064)封邦建国,壮武为夷国封地。周平王 49 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8 月,纪人伐壮武,铁马金戈,征尘蔽日,一番厮杀后,再无“夷”载,当为纪所灭。
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 179)壮武置县, 隶属青州胶东国。宋昌原为刘邦部属,以功封侯,因之“食胶东国壮武县”。西晋名臣张华以支持武帝司马炎伐吴有功而封侯,惠帝司马衷即位后,论前功封其为“壮武郡公”。缘于此,《地记》云:“古夷国,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新莽时期, 壮武改称“晓武”。新莽灭后,恢复“壮武”。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战乱层生,生灵涂炭,近百年间,“朝秦暮楚”,壮武隶属转移无常;南朝刘宋时代,废壮武建置,并入即墨县,“壮武”渐成绝响。
除两处文物遗迹外,蓝村域内尚发掘石斧、石刀等文物,为龙山文化遗迹。另有枣树、国槐、杨树等古树名木多棵,其中国家二级挂牌古树名木 8 棵,树龄 260 年至 367 年间。这些古树名木外皮龟裂,虬枝纵横,栉风沐雨,见证着扎根的这片广袤土地的新陈代谢、沧桑巨变。
《即墨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1402~1424),一孙姓人家由云南迁来今蓝村立村,因见栾树遍野,故命名为栾村。明万历年间,即墨县设七乡八十二社,蓝村隶属西移风乡栾村社。清同治年间,即墨县划为七乡八十一社,蓝村属西移风乡八社栾村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4 月,强租胶澳的德国修建胶济铁路在此设站, 称为“蓝村站”。由此,“栾村”易名“蓝村”,并延续至今。
民国初年,即墨县划为四片十二区,蓝村属西河片西移区。民国十八年(1929),即墨县划为十区,蓝村街道属七区王演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蓝村为镇,属于即墨县三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即墨县属南海专区,全县设 15 个区 3 个镇,蓝村为三镇之一。
1956 年,即墨、即东两县合并,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蓝村与古城乡、官庄乡、后白塔乡、泊子村及桥西头乡合并,称蓝村区。1957 年, 废区设镇,蓝村镇辖 14 个行政村。1958 年 9 月, 大兴人民公社,蓝村镇初名先锋人民公社,后更为蓝村人民公社。1984 年 4 月,以公社的范围为基础,蓝村划为镇。1989 年 7 月 27 日,即墨撤县设市, 蓝村隶属即墨市, 仍为镇。2015 年 8 月 17 日,蓝村镇与南泉中心社区(原南泉镇)合并为新的蓝村镇,镇政府驻地在蓝村。2017 年 10 月 30 日,即墨撤市设区正式挂牌,蓝村镇属即墨区,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2020 年7 月18 日,蓝村镇正式改名为蓝村街道。至此,蓝村街道区域面积达 102 平方千米,城镇建成区 17.8 平方千米,辖 8 个社区党委,61个村(居),人口 10.3 万人。
二
地势平坦低洼,沃野连片,水利、重晶石等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蓝村域内地势平坦低洼,河流交错,沃野连片,阡陌纵横,自古就有“粮囤”之誉。1964 年,蓝村公社在全县率先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由于为碱性黑土地,加上日照充足,水稻口感上佳, 蓝村大米颇受欢迎,后因土地承包到户,加之连年少雨,蓝村水稻种植式微。1991 年起,蓝村南部村庄发挥“南临引黄济青水库,西靠引 黄干渠,东有桃源河纵贯南北”水源充足之优 势,在青岛海洋大学支持下,试点淡水养殖。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组织干部和养殖户外出取经,引进淡水养殖技术,建起拥有 2.7 公顷水面的鱼苗试验基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可观的经济效益 , 使淡水鱼养殖由点及面,呈燎原之势,不少外地人争相前来投资建鱼塘。1996 年, 蓝村镇淡水养殖年产 500 吨, 产值 410 万元,是闻名遐迩的“水产养殖先进镇”。
2001 年 6 月 20 日,稻香村等村庄养殖户尝试养殖南美白对虾喜获成功,进一步放大了蓝村淡水养殖品牌。这一时期,蓝村淡水养殖、南泉镇畜牧养殖是即墨乃至青岛两大富农兴业品牌,参观者络绎不绝,其经验做法被推而广之。2004 年后,由于消费市场变化,淡水养殖进入低谷,一些投资者退出。2011 年 10 月,蓝村青香水稻种植合作社种植的 800 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 600 千克,“蓝村大米”复出。不少农户迅速跟进,平整废弃的鱼塘,改建稻田, 蓝村大米种植迎来第二个高潮期,昔日稻花飘香、稻浪翻滚的“洼地赛江南”盛景再现。
蓝村街道原南泉镇水源丰富,层间泉水南自乔戈庄,北至挪城,纵贯境内,计八大泉水, 呈带状分布,泉水甘冽,涌向地面成涓涓细流, 为当地美景。1982 年后,因降水逐年减少,加之地下水开采过度、自然环境破坏,泉水皆涸。域内挪城水库不仅是当地重要水源地,还是即墨西水东调中转库,较好地解决了城区缺水问题。
原南泉镇是山东省重晶石主产区,“储量之丰,全省居首”。1934 年,山东省建设厅张会若所写《重晶石与山东重晶石矿》载 :“即墨莱阳区,此区内重晶石产地极广,矿脉亦多,约可分十四处估计之”。“其中,即墨县境内分布六处 , 多系南泉所辖,总储量为109650 吨,其储量之丰,在全省居首位。”丰富的重晶石矿藏吸引大小资本纷至,仅1931年 4 月至 1934 年 7 月,呈请来南泉开采重晶石的就有“合兴”“鸿兴”“寿康”“德丰”等矿业公司,在大埠后、栾埠、挪城、乔戈庄等 7 个村庄开设 9 处矿道 , 开采面积 18112.68 公亩。开采重晶石获利甚巨,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已久。仅日军侵华期间,粗略计算,从南泉掠夺重晶石达 15 万吨之多。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有计划组织重晶石开采,累计开采重晶石 35.9 万吨,由青岛化工厂加工成硫酸钡或碳酸钡,除供应国内工业生产急需外,还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 80 代末,国家明令禁止重晶石开采,南泉一带重晶石矿得以保存。
蓝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域内铁路线有两条:一是胶济(青岛—济南)铁路, 1899 年 9 月由德国投资始修,并在蓝村、南泉建设火车站,取名蓝村站、南泉站。2003 年 2月 19 日起,胶济铁路实施电气化改造工程,2005 年 6 月全线完工,成为山东省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线。2006 年,时速 200 千米 / 小时的动车组在该线开行;二是蓝烟(蓝村—烟台)铁路, 1953 年 6 月开建,1956 年 7 月 1 日全线开通。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不仅给蓝村带 来物流、资金流,更重要的是带来域外信息, 让当地人放眼望世界,吸纳融合,提升自我。自 1997 年起全国铁路系统实施 6 次大提速, 尤其是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后,蓝村与胶济线、蓝烟线沿线各地联系更加快捷方便。以蓝村与青岛为例,2020 年每天两地往返停靠列车达8车次,蓝村站至青岛北站最快车次仅 27 分钟。除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在此交汇外,济青高速、三城公路纵横穿行镇域。蓝村南接流亭国际机场和青岛海港,西临新建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可谓扼空中、海上、内陆进出通道,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三
蓝村人勤劳质朴,胸怀大局,爱憎分明, 敢破敢立,成绩卓著者瓜瓞绵延。西汉时,壮武侯宋昌深谋远虑,协助周勃平息吕患,拥立文帝,显现浩然正气;西晋时壮武郡公张华观大势,谋全局,排除众议,力劝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三国归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张华不仅政治上颇有地位,而且在学界亦有声望, 其诗词“体华艳,务为妍冶”,成一风格,有著述流传后世。
晚清以降,迎难而上、忘我牺牲、敢为人先,是蓝村人的鲜明标签。1899 年 9 月 9 日, 强租胶澳的德人动工修建胶济铁路。德军沿线强占土地,毁村拆房,原南泉镇一带大刀会奋起反抗,他们拔除路标,惩治不法教士,令德军恼羞成怒。是年深秋,德骑兵巡逻队拟围攻挪城,阎家庄大刀会、戴家庄大刀会闻讯后,与挪城大刀会联合在桃源河畔设伏。是役,大刀会首领戴修振及 13 名会员壮烈牺牲,另有 4 人受伤,德骑兵遭受重创。即墨大刀会英勇抗德的事迹鼓舞了胶济沿线人民,胶州大辛疃义和团、高密孙文团队等武装抗德此起彼伏,迫使胶澳督署修改政策,由动辄子弹上膛改为对话、怀柔。1907 年,山东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今蓝村街道王家屋子村人李廷伟,与同盟会同人酆文翰、魏显廷等在蓝村二里观音阁创办胶莱公学,宣传辛亥革命, 发展会员, 培养干部,为辛亥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1903 年,毕业于德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年 18 岁的今蓝村街道一里村人孙如卓,受聘川汉铁路修筑工程师,参与勘测、设计工作(后因财政困难停工)。此后,孙如卓主持烟(台)潍(县)公路修建、抱病翻译黄河泺口铁桥德文资料,对
原设计上的缺陷进行修改增补,后积劳成疾, 英年病逝。1919 年,东时于庄村村民宋即元购置日本产织袜机,雇用 30 名工人机织线袜, 商号“允成”,设印染与机织全套工序,后在即墨县城和青岛设厂;同村村民侯学产步其后尘,雇佣 20 名工人,创建“山成”号织袜厂。在宋即元、侯学产示范下,东时于庄村很快创建 60 余家针织工厂作坊,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南泉迅速铺展,为后期南泉工业崛起奠定深厚根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作为沦陷区的蓝村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日,锨劈日军监工、破坏铁路通讯设施、掩护地下抗日志士……前赴后继,英雄壮举,感天动地。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域内有蓝村、南泉两个火车站点,蓝村一带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重点区域。蓝村人民积极投身革命, 参与配合了蓝村突击战、兰家庄阻击战等大小10 余次战斗,中共挪城区委书记孙象祝等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和平建设年代,蓝村儿女意气风发,奋力开拓,努力争先,涌现出很多模范人物,展现了当代蓝村人的精神风貌。李经纯终其一生, 致力于我国林业发展和病虫害预防,首先发现并命名造成松树垂枝病的昆虫为“松干蚧”,并制定防治措施,为保护松林做出重大贡献。庄格傲、刘洪石等蓝村当地著名柳腔艺人,一生醉心于柳腔艺术,除登台献艺外还热心教徒传艺,先后 3 次办班授徒,培养业余柳腔演员近百人,使即墨这一传统艺术后继有人;王兆财、蓝文江等民间艺人致力于唢呐、笙等管簧乐器的演奏与传承,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获山东省优秀奖,即墨民间唢呐曲被青岛市艺术研究所编入《民族民间器乐集成》。1994 年 1月 8 日,蓝村橡胶机械厂原厂长鲁善锦敢吃螃蟹,以 100 万元价格将经营不善的镇属企业一次性买断,开即墨市中小企业改制之先河,蓝村镇由此拉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序幕。青岛市劳动模范潘思臣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不顾家人及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将全村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2013 年 11 月 22 日,即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蓝村五里村潘明灿等 9 名遗体和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办理申请登记并颁发证书,如此多农民集中捐献,为山东省首例, 诠释人间大爱。2018 年 4 月 12 日,山东省首个美丽乡村爱心献血驿站在蓝村镇前白塔村揭牌成立。3 年来,已组织无偿献血 23 次,总参与 2005 人次,总献血量 729200 毫升,25 人参与造血干细胞留样,在街道形成了全民参与无偿献血的新风尚。2019 年 8 月,“利奇马”台风肆虐岛城,青岛市中心血站血液告急,前白塔村爱心献血驿站第一时间组织无偿献血,当天有 130 余人参与献血,《大众日报》等媒体以“温情小镇暖人间”为题进行宣传报道,“温情小镇”这一全新名片在全国迅速叫响。蓝村街道五里村已故村民潘述荣,生前毅然签订器官捐献志愿书,逝后捐出的眼角膜让两名失明病人重见光明,感动无数国人。2019 年 5 月, 潘述荣登上“中国好人榜”。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先后涌现出许下“疫情不退、盒饭不断”承诺的王乃宗,勇做逆行者的援建大叔张承旭等典型人物,“温情小镇”名片璀璨夺目。
四
坚持规划先行、多元投资、产业带动,蓝村城镇建设成为省内样板;发挥培育小城市试点政策、资金等优势,小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蓝村镇区位优势明显,是青岛市全域规划的重要节点。1960 年,由青岛市建设局、中央城市设计院和山东省建筑工程局等共同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崂山郊区、胶县、即墨县的部分人民公社作为城市近郊区统一规划,规划面积 98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100 万人, 蓝村公社等被列为城市近郊区统一规划。同时, 相关部门编制了南泉、蓝村、马戈庄 3 个居民点规划。
1981 年 6 月 23 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第5 次会议通过《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请山东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确定发展即墨、胶县、胶南、崂山 4 个县城和蓝村、灵山卫、沙子口、古镇口 4 个城镇,重点发展胶县城和蓝村镇。蓝村的城镇建设,主要是胶济铁路蓝村站建成及蓝烟铁路全线通车,依托山东半岛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而成。为搞好卫星城镇建设,将蓝村发展为铁路枢纽和运量大的工业小城镇,1982 年、1992 年、1996 年,蓝村(公社)镇政府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镇域和驻地进行 3 轮总体规划。2003 年,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蓝村镇第四轮总体规划。2004 年 4 月 16 日通过专家评审,4 月 29 日蓝村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议通过《蓝村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3~2015)》,7 月经即墨市政府批准实施。总体规划将蓝村镇中心区及新行政区相互对接、融为一体,拉开蓝村向小城市发展的大框架。2013 年 3 月 29 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的意见》,蓝村镇成为试点之一。为高起点、高标准全面做好培育试点,11 月 19 日,青岛市规划局会同市城乡建设委组织召开蓝村镇总体规划评审会,对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即墨市蓝村镇总体规划(2013~2030)》进行评审。即墨国际陆港获批,青岛胶东国际新机场快速建设,给蓝村小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顺势而为,2017 年 4 月起对原有总规成果进行局部调整,最终形成《即墨市蓝村镇总体规划(2013 ~ 2030)》总体规划( 修改完善稿),确定规划期限为近期(2013 ~ 2020 年)、远期(2021 ~ 2030年);规划区为蓝村镇域, 总面积 102 平方千米,规划中心镇区由蓝村片区和南泉片区组成,共计 30 平方千米。
依托城镇建设规划,自 1983 年起,蓝村城镇建设以镇政府驻地为重点,向周边逐步延伸。1992 年,镇党委政府从政策启动入手,先后制定 5 个方面政策,实施“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合力建镇”模式,加快“一街、一城、一场、一线”为重点内容的城镇建设步伐。1997 年10 月,即墨小城镇建设观摩会在蓝村召开,与会的 14 处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主要领导观摩蓝村小城镇建设成果。蓝村因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被山东省建委命名为“百新工程”示范镇。1998 年,蓝村镇按照“高起点、科学性、配套性”相结合原则,突出个体私营经济拉动,建 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道路硬化亮化、供水、燃气、公厕环卫、污水处理、通讯工程等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0~2004 年,蓝村镇东部工业园、北部工业园、西站工业园及民营工业园、鲁家埠皮鞋加工区等 10 余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相继完成,镇区详规覆盖率达到 88%。这些园区均达到“五通一平”,成为蓝村皮鞋、机械等产业聚集发展的载体。2007 年起,市场化运作,相继投资建起敬老院项目、自来水厂配套工程、危旧房拆迁改造工程、供电线路改造工程,城市功能更加配套完善。2010 年,以城镇建设管理和定向招商为突破口,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突出商贸、生态和人文特色,聚力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城镇。2011 年,开工建设占地 60 亩、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的农民经济适用房,实施站前街绿化整治工程、幼儿园建设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乡村文明“四大工程”,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2013 年 10 月 16 日,根据青岛市、即墨市有关蓝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文件精神,蓝村镇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一一明确。经过 3 年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建设路径,创造了小城市建设的蓝村经验,也为后期陆港新城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
超前谋划,建设即墨国际陆港,打造八大平台,整合要素资源,加快构筑海陆空全方位的国际贸易通道。2014 年,国家正式启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即墨市依托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济铁综合物流园、国际商贸城和全省唯一水果进口市场等重要载体,超前谋划建设即墨国际陆港,通过打造公共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八大平台, 整合贸易、物流要素资源,与海关、国检及青岛市相关部门共同实施“负面清单”模式,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和物流专业化、规模化,构筑海陆空全方位的国际贸易通道。
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14 年 10 月 20 日国际陆港挂牌成立。11 月 21 日,即墨市委、市政府印发建立即墨国际陆港管理体制的通知,成立即墨国际陆港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即墨市委即墨国际陆港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即墨国际陆港创新“三位一体”管理体制, 即陆港管委负责规划建设、产业布局、项目促进等工作;陆港公司充分发挥国有投融资平台作用,承担陆港蓝村区域招商引资资金筹措、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等职责;蓝村街道负责拆迁腾地、信访维稳等社会管理工作。三方围绕推动陆港新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 协同发力,合作共赢,共同开创陆港及蓝村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推动规划先行。2015 年 7 月,通过公开招标,委托北京千知绘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国际陆港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2016 年 5 月,国际陆港启动区 7.8 平方千米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60 平方千米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启动,通过公开招标, 确定上海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编制单位;2016 年 8 月,蓝村镇聘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跨境电商小镇 3.2 平方千米概念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2017 年,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国际陆港核心区由 10 平方千米调整为 12 平方千米,聘请上海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陆港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2019 年初,聘请青岛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对陆港域内 23 平方千米内的市政管网(含雨污水、水电暖、道路)进行规划设计;4 月 29 日,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对陆港新城概念性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进行设计。
2019 年,青岛入选以港口为主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复,即墨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国际陆港打造“蔚蓝智港”新区,对接自贸区溢出效应和国家枢纽建设 , 创建下一代智慧新港城。年内,陆港新城总体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2020 年初, 聘请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陆港新城136 平方千米的综合交通规划及轨道交通规划。5 月 12 日,通过公开招标,对陆港新城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在加紧规划编制时,即墨国际陆港立足本地特色,瞄准现代物流、枢纽经济、轨道交通、跨境电商、新零售、新材料、临空经济等产业方向精准发力,多点开花。在南泉片区形成以华骏物流园、济铁物流园为突破口的智慧物流产业,以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为代表的港口经济,以跨境电商小镇为载体的跨境电商产业,以轨道交通产业园为龙头的轨道交通配套产业,以上海百联奥特莱斯为平台的陆港新零售产业;在蓝村片区布局深圳进化动力、云工厂、青岛云路新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初步构建起路海空铁“四港联动”的国际物流枢纽体系, 聚力打造青岛国际机场东门户、自贸试验区支撑区。截至 2020 年底,济铁物流园小汽车专用线发送业务达两天 3 列,青岛港即墨港区共往返前湾港的即黄班列达 730 列,城际轨道交通配套基地已落户项目 7 个,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一座产业集群、配套完善、宜游宜居、产城融合发展的“陆港新城”强势崛起。
六
制鞋重镇,科技新城,驱动制造业滚滚向前的动能迭代更新,镇域经济嬗变升级。蓝村、南泉有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之利,清末至民国时期,域内蓝村、南泉两个站点周边商号林立, 纺织、印染等行业因吸纳国外技术设备而肇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蓝村已有木业加工、烘炉铁业加工、砖瓦制作、纺织、印染等多个门类, 工厂作坊数百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体制禁锢,镇办村办企业内引外联,个私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蓝村迅速形成 20 多个工业门类,并逐渐显现产业特色。1994 年起,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狠抓招商引资,扶持本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特色产业,企业规模、产值、利税等连年增长。进入 21 世纪,蓝村街道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工业生产走向集约化,逐步搭建起新的产业“骨架”——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车辆零部件制造、传统制造业、商贸物流及临空产业,从而成为即墨有名的“工业强镇”。
在皮鞋制造产业方面,1974 年古城村数个修鞋匠的手工作坊开始加工皮鞋,时为蓝村皮鞋产业的开端。改革开放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办鞋厂”,蓝村制鞋产业突飞猛进,一度成为全镇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1 世纪初, 蓝村皮鞋年产量达 1 亿双,在国内仅次于温州, 被称为“江北皮鞋第一镇”。蓝村最大的制鞋 企业为韩国三湖制鞋,鼎盛时拥有上万名工人, 为耐克等全球知名品牌代工,年利税约 2000 万元,贡献蓝村镇三分之一的税收。2012 年, 皮鞋制造业达到鼎盛,全镇共有制鞋企业 750家,制鞋配套企业 1000 多家,从业 6 万余人, 年产量达 1.2 亿双,占全国皮鞋产量的 1.4%。换而言之,每 10 余中国人中就有 1 人脚穿蓝村鞋。皮鞋产业年总产值近 60 亿元,产品销往国内 20 多个省 150 多个城市,部分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迪拜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参与皮鞋产业者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居民收入的 80%来自皮鞋产业。蓝村镇先后获得“中国制鞋基地”“山东省制鞋基地”等称号,连续 4 年被评为“青岛市郊区经济发展 20 强镇”。自 2017 年起,一度陷入低谷的蓝村皮鞋结盟互联网,提档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在服装针织产业方面,以青岛雪达集团为龙头,2020 年全镇相关企业 20 余家,从业人员 7000 余人,年产值 8 亿元,主要产品包括高中档针织内衣、童装、运动服和家居休闲服等,出口日本、欧美、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雪达集团创建于1975 年,耕耘行业40 余载, 逐步形成了从织布、染整到成衣生产等涵盖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进入 21 世纪,雪达集团跻身蓝村镇纳税榜前三甲,与云路、东一贡献了全镇税收收入近 50%。作为“中国针织服装制造业十强企业”,雪达集团先后成功研制了改性亚克力、牛奶绒、云母纤维等新品,吸引青岛石墨烯纤维应用专家工作站、青岛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户,并与稻草人、泰迪熊两大国际品牌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与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 形成了覆盖全国及日本、北美、西欧的市场网络,并在柬埔寨设立分公司。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云路、东一、伟隆阀门、美莱轨道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后来居上, 成为驱动蓝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位于蓝村街道城西工业园的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世界顶尖的“隐性冠军”企业, 2016 年,实现产值 14.3 亿元,税收 7700 万元,居全镇纳税榜首。依托云路产业带动,蓝村街道将西部工业园规划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主要入驻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涉及磁性材料、粉末冶金、电力电子等领域的“隐形冠军”,园区非晶带材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 45%,2019 年实现产值 20 亿元,销售收入 25亿元,税收 1.4 亿元。以 6800 万元居蓝村街道纳税榜第二位的青岛东一胶带有限公司,汽车密封条年销售额全球排名第九,是蓝村街道车辆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代表。此外,蓝村街道还崛起一批“明星企业”,青岛伟隆阀门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不停水加装阀门技术,产品 90% 以上出口欧美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即墨区第三家上市企业;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动车、地铁等配套座椅及飞机座椅零部件, 其发泡垫生产技术全国领先,达到全球最严火车阻燃标准。青岛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项目,二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 30 亿元,逐步建成建筑产业链完整、产值过百亿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七
以党建为统领,乡村振兴、政务服务、村庄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蓝村街道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聚焦即墨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大机遇,抓一产、促二产、优三产,协调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齐头并进。2019 年,在即墨区乡村振兴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入选全国千强镇。2020 年,“湖畔原乡”田园综合体被即墨区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被山东省经济学会授予“乡村振兴 2020 山东最美城镇(产业兴旺成就奖)”;王演庄北村荣获“2020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青岛大地之星生态园基地专业合作社被青岛市农业局评为 2020 年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在新农业发展方面,依托辖区内挪城水库、棘洪滩水库等资源优势,实施青岛蓝村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和湖畔原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 形成蓝村大米、羊肚菌、优质蔬果三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截至 2020 年,蓝村大米种植规模达 3000 余亩,年销售收入 4500 余万元,带动周边 2000 余农户种植;建成羊肚菌种植基地 500 余亩,建成现代化标准大棚 350 座,年产值近 3000 万元,初步建成江北最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建成以马家屯、东辛城、挪城村为核心的蔬菜基地 5000 余亩,成为青岛市最大的油菜生产基地。此外,宁合园火龙果、祥合丰草莓、红玛瑙大枣、晴王葡萄、挪城红西红柿等农业品牌远近闻名。截至 2020 年底,蓝村街道共成立新型经营主体 268 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 174 家,家庭农场 116 家。全街道共有 22 家新型经营主体获评青岛市级乃至国家级示范经营主体(国家级 1 家,省级 3 家),其中专业合作社 11 家,家庭农场 11 家,示范当选额列全区第二。
在政务服务优化方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构建“1+3+5”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社区党委 1个阵地,锻造支部书记、党员队伍、后备干部 3 支队伍,抓实主题党日凝聚党心、党建考核提升工作、评议考察约束干部、联合共建补齐短板、职能延伸服务群众等 5 项举措),推动机关流程再造,激发行政效能。下放 20 项便民服务清单到社区党委,实行“村庄吹哨干部报到”制度,相关部门、站所到现场帮助解决问题。推行“互联网+”智能公章管理,相关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建立“1165”(建立 1 支政法委员队伍、搭建 1 个智慧管理平台、统筹 6 支社会力量、发挥 5 大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服务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一次办好”“容缺办理”“帮办代办”和“AB 角”等工作制度,打造优质、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新格局。2019 年群众电话满意度调查位居即墨区第一,2020 年“1165”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入选本年度山东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获本年度青岛市“三我”活动十佳好范例。
在村庄管理方面,推行“微公开”和电子触摸屏公开,拓展村庄财务公开途径。在村庄利用公开栏公开财务传统模式基础上,2019 年在 16 个村庄试点推行财务“微公开”,村庄建立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在内的微信群, 每月及时将集体财务收支在群里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建立“微公开”管理 群,及时调度,要求村庄公开情况及时截图上报代账员存档备查,并征求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规范村集体大项开支,实行事前审批制度,对村集体 5000 元以上的单项开支实行事前审批、民主决策制度,增强公开透明和群众知情权、满意度和获得感。2020 年,蓝村街道创新推出的基层便民服务事项“线上办”,因流程简捷, 服务范围广等特点被推荐参加了本年度青岛新型智慧城市典型案例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