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梦白的先辈为世居雄崖所的军户,其始祖自云南随明军参战北迁。据姚氏族谱记载:“永乐二年更定卫所,钦命世职,分防卫所。吾始祖分驻雄崖所,世为军户。始祖为武毅将军,正千户。明朝末年有职无俸,钦准开垦附近山麓自食其力,吾姚氏占辟拓条山(雄崖所北山)。”从此,姚氏族人在这里世袭为官繁衍生息,姚梦白为雄崖所姚氏第十八世。
姚梦白(1865-1925年)名峻德,字梦白,号寿鹤,现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原丰城)镇雄崖所村人。姚梦白作为官宦世家的后裔,传统学养的造就,促使他自幼懂得发奋攻读。据《雄崖所古城》记载:“他自幼聪敏,七岁启蒙,记忆力过人,文章过目成诵,学业为同辈之冠。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学,时年21岁。取得生员秀才功名后,姚梦白曾赴省城济南求学深造。”姚梦白天性聪慧,又不甘人下,勤勉励志苦读,不断进取,年纪轻轻在书法、文章方面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才气。他每次参加省提学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因才学优异,取得了食廪生员资格。
姚梦白身躯修长儒雅,而性情刚毅,襟怀坦荡,骨子里透出一股执着倔烈的英气,显示给人一种伟岸非凡的气质。尤其他少年得志,大有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风范。据姚氏后人传说,在姚梦白出生的前夜,他家院子里飞来一匹白马,却没带马鞍没有笼头。这是他字号为梦白由来,因为没有鞍和笼头,所以性情傲慢难以驾驭。据传,一次姚梦白参加州学考试时,以他的才气本来应该中第。结果官府有人出面与他商量说:有一位官家子弟这次与你一同考试,你答试卷时故意答得拙劣些,把名额让给他吧!以你的才气下次考试中第非你莫属,且官府中也会有人从中想办法帮你中第的。姚梦白对官场的这种舞弊现象不屑一顾,予以严辞拒绝,结果最后还是那位官家子弟中第。对此,姚梦白对官府的黑暗耿耿于怀,常给官员找岔子。按照礼制地方官路径如他这样取得廪生资格者住处时,都要下马落轿前去拜访,以表示礼遇和尊重!有的官员不前去拜访他,姚梦白就故意拦路责问,甚至给他毁坏轿子。这年有一位初来雄崖所上任的地方官没有前去拜访他,姚梦白有意找他的岔,给他毁坏了轿子,让他当众很难堪。这次可惹下祸,因为这位官员在京城很有根基,将这件事奏报朝廷要治他的罪。姚梦白得知消息后,就到济南府做师爷的同学那里探听结果,同学告诉他这位地方官的门路很硬,咱们斗不过他你还是远走高飞躲避一下吧!自此姚梦白游学东北三省数载。后来他应邀回济南省城讲学,据《雄崖所古城》记载:“为济南书院主讲三次,获得一致好评!并受到山东巡抚和曹仲铭、丁欠诚等诸贤达的称赞和器重。”
中华传统文化尤为重视孝道教育,清代自康熙皇帝开始寻求儒学“家国天下”的统治理念,尤其重视以孝治国。姚梦白作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感同身受“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的道理,他把孝悌作为修身的根本,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理,重在躬行。当他做了私塾先生后,尤其注重率先垂范,他说:只有做好孝道才有做先生的资格,这是最根本的师道尊严。”日常他对父母问寒嘘暖,照顾衣食起居无微不至,以孝父母的身;常抽出空闲陪父母拉家常,说说开心的事,让老人心情愉快,生活得其乐融融,以孝父母的心;他对两子两女要求十分严格,督促他们读书习文从小立志成才,做到诗书传家英才辈出,以孝父母的志。每到盛夏人们往往可以看到姚梦白亲切地把父亲背到城西门,老人摇扇纳凉,自己则坐在老人的身旁潜心读书。姚梦白身体力行,以孝著称乡里。
姚梦白皓首穷经,终生致力于学问。他日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对于学究可谓一丝不苟。由此,他的文章引经确凿,据典深邃,说理透彻,颇具古风。他每得空闲即外出游学,足迹遍及大小崂山,曾经三次登临东岳泰山,寻求儒、释、道志同道合的高人与之交流,希冀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求取领悟更加高深的学问。他通过探访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领略《易经》中所著述的“天地人”之间的真谛。游历期间,他认真考究这些名山中的古刹古碑和前人留下的古帖,细心予以研读临摹,使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知识的丰富,姚梦白的性情也趋于中和稳健。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基于这种思想的影响,姚梦白虽处于官场腐败的清晚期,但他没有自暴自弃空有一身学问,而是努力使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他的愿望是效仿古人,把前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积累传授给后世。姚梦白在自己的宅舍设私塾教授课业,将终其一生所学的成果传于后人。方圆乡邻都十分仰望他的学问,很多村庄的家长都慕名把孩子送到他门下教授。如他所愿,招收的门徒中确不乏让他充满希望的弟子。本村的李化蒸、南芦村的于建正、上庄的迟方征,聪颖惠达,读书过目成诵,领悟剔透。姚梦白对他们诲而不倦,倾其所学精心的培养弟子。耐心为他们讲解“四书五经”通义、诸子百家思想、儒释道真谛。教导他们通过修身,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涵养北宋大儒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者的襟怀,以助益成就成功的人生,以努力实现他教育最高的向往。经过数年的栽培,这三位弟子的书法、文章水平卓尔不群,不但能够独当一面服务乡里,而且为地方留下诸多的精美的碑文、传记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当地有民谣:“写得精三大蒸、正、征”,人们以此形容传颂他们书法、文章之美。弟子李化蒸在隶书书写和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著有《隶书试得》对隶书书写体验、所悟进行解析,并有《古榴释译》《白马岛便话》著作传世。弟子迟方征不仅书法文章绘画精美,还精心研读岐黄及仲景等中医著作,结合自己的行医实践,著有《掌中医镜》传世。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为职业私塾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谓当地杰出的俊才。
姚梦白著有《雄崖所建置沿革志》,弟子李化蒸一丝不苟的将志书誊抄下来流传于后世,成为后人全面了解雄崖所的唯一重要史料,也成为一件让后人争相欣赏的精美书法作品!姚梦白去世以后,弟子于建正为他撰写了墓志铭,颂扬他做学问为人的作为和德行,以示对这位文化名人的传颂和纪念。
本文经采访雄崖所村李正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姚延欣、姚延晓、姚显爱等老人撰稿。参考资料:《雄崖所古城》。
青岛市即墨区政协文史委:刘永辉
联系电话: 1509207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