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见到宋延兵的时候,他正和建筑工人一起奋战在杨哥庄村道路硬化工程的现场,连日的操劳让他黑了也瘦了。“我们累计投资172万元,预计硬化街巷38222平方米,工程完成后村庄的背街小巷将实现全部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将永远成为历史。”谈到工程建设,宋延兵满是自豪的说到。 今年4月,青岛市总工会的宋延兵接到单位党组的委派后,随即带上行李,来到了田横镇杨哥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田野,除了责任,更多的是感情,干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组织的荣誉,更关系到乡亲们对我的期望。”为了这份责任和感情的许诺,半年多来,宋延兵放弃周末,真蹲实驻、访贫问苦、主动担当、勤理村务,坚守项目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真正驻进了群众的心里。 日夜坚守 把实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通过走访群众,宋延兵了解到,村庄大部分的街巷尚未硬化,路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村民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情况,他立即和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多方奔走,累计争取扶持资金172万元,工程预计于11月底全面竣工。 “以前村里水质不好,我们吃水都宁肯跑到七八里地外的邻村去挑水。”村民鲁典洋的话倒出了村民对吃水难的苦涩回忆。“宋书记来了之后给我们安装了一套净化水设备,现在全村村民都能免费吃上放心水了,大伙别提多高兴了。”谈到现在的变化鲁典洋仍显得非常激动。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宋延兵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驻工地的村干部跟他开玩笑说:“都快忘了你是市里派驻的干部。”宋延兵也风趣地说:“你们别忘了我可是这里的‘第一书记’。”现在,杨哥庄村的村民提到宋书记,都会竖起大拇指。 找准定位 把发展当成第一要务 宋延兵到任后主动向村干部学习村务,经常深入群众家里走访了解村情,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加班加点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用心帮助群众解决邻里纠纷。“宋书记一点城里干部的架子都没有,有什么问题都主动找我们请教,很快就成了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了。”杨哥庄村计生主任鲁德玉说。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努力,村里的工作他样样基本能上手,村情民意清清楚楚。 杨哥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庄没有集体企业,村民多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生。在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宋延兵经过认真思考并会同村干部研究商议,决定依托村庄丰富的土地山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并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为该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该村正积极联系外部企业,做好土地流转、项目筛选等准备性工作。对于这个到任时间不长的“第一书记”,村民们都说:“宋书记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到了我们这里,跟着宋书记干准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带着感情 把群众当成亲人 到村任职以来,朱奎始终把帮贫助困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他经常到贫困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家中走访慰问,用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几个月来,他累计为困难群众争取各项补助救济金5万多元,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为杨哥庄六和希望小学捐赠图书4000多册,通过青岛共青团市委为5个贫困学生争取助学款5000余元。此外,他还积极为该村有发展潜力的困难群众提供政策指导、协调无息贷款等,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下一步,我们村北的排洪河整治已经获得上级水利部门立项,将彻底消除村庄的水患。投资120万元的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每年给村庄带来1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谈到未来的发展,宋延兵的眼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冯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