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第一,继续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为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稳定发展,政府投资应在合理范围内持续增长。第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农村交通、特色景区、养老产业等基础设施项目拥有一定盈利能力,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设计项目方案的基础上,拥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具备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基本条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二、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 第一,统筹规划,整合政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为了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政府有必要“自上而下”统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专项建设资金流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第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给予一定所得税抵免政策,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三、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需在项目实施之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完善农民需求偏好表达机制,通过村民大会、问卷调查、民意沟通信箱等形式,了解农民的实际诉求。第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基层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事一议”、项目听证会、项目申请公示等方式,重视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话语权。
四、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实行全过程绩效评价。为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需要制定明确的、可衡量的指标,对项目准备、正式施工、建设完成、实际运营等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评估,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的闭环系统。第二,选择合适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最终成果大多具有公共性,评估其综合效益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收益为准,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建议政府部门充分考虑项目的基本特征,在评价项目价值时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科学使用公众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效益比较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