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蓬勃加速发展重要阶段,特别是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强势崛起,成为促进汽车产业回暖、推动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呈现高速发展之势。以2022年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注册企业超700家,全年新注册相关企业数量达到创历史高峰的221家。即墨区作为青岛市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新能源车依托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已形成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四大整车龙头带动,涵盖底盘系统、汽车电子、汽车内外饰等零部件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诸多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将迎来迅猛发展的美好前景。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我区也面临着高素质技术工人短缺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整体数量偏少,“用工荒”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技工荒”问题比较突出。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做支撑。眼下,加快建设我区新能源汽 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全力打造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把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纳入政府为民为办的实事。一是应从我区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缓解就业难的民心实际出发,切实把建设新能源车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十四五”期间为民要办的年度实事。二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由人社、工信、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门班子,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扶持、学科设置、师资队伍等事宜,更好的实现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中、高级技能人才,缓解就业压力,助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体系。制定中长期技术工人系统培训规划,统筹好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完善、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训网络,培训一支符合我区产业需求的技术工人队伍。二、统筹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训基地建设。 应统筹我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在我区重点相关学校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体化培训基地。比如,青岛长江卓越技工学校已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创新实训教学基地。建议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个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协议新模式,并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安排相关部门专人负责跟进推动。采取“1+1+N”的形式,利用比亚迪公司与长江技工学校战略合作的契机,重点打造长江卓越技工学校新能源汽车实训教学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在我区职校多点开花,为我区、为青岛及青岛市外源源不断地培训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应重点推进比亚迪与长江卓越技工学校的合作,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体化培训教学基地,在基地建设、学科设置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相应的扶持,尽快使基地出形象、出效果。三、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校企合作政策扶持力度。 应学习借鉴广东肇庆学院与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等成功经验,聚焦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联化、共享化、数字化的“新四化”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建议我区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学校更好的发挥教育职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培训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可共建联合实验室与现代产业学院,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人力资源合作项目,组织在校生前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促进产业经验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高层次合作共赢。 四、超前做好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科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应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学科专业发展,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合理完善学科设置,使学生所学专业用的上、用得好,提升新能源产业学科实效性。二是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招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教师力量。不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为培训基地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尽快培养培训出一批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使即墨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工人的培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