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群体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青年学生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早在2005年,国家就提出要把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大中学校教学计划,保证从初中到大学阶段的学生均能得到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青少年,因为疾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和侥幸心理而感染艾滋病,有效遏制青年学生中艾滋病快速蔓延,对全国艾滋病疫情控制至关重要。尽自己所能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是我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青年学生近年的艾滋病疫情情况及宣教知识掌握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专家吴尊友在《我国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及策略》一文中指出,我国15岁以上青年学生的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全国艾滋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青年学生新报告 感染人数从2008年的527例,上升到2011年的1154例,再到2014年2695例。2011年到2015年,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中国15-24岁的青年学生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年均增长率达35%。《2016 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15-24 岁的青年人能够正确识别AIDS 经性传播的途径并摒弃错误观念的仅占61.3%,其中20-24 岁的大学生群体比例仅占45.2%。
二、青年学生群体预测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疫情几种变化趋势 学生中的艾滋病疫情在未来几年预测会出现以下几种变化趋势:一是随着母婴阻断措施力度加大,每年新报告15岁以下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将会逐渐下降;二是每年新报告15岁以上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会继续以较高的幅度增长,其中男男同性性接触仍是主要传播方式,青年学生中的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数将会出现缓慢增长;三是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在未来几年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学校艾滋病防治策略 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控应当做到从小做起,关口 前移,以便于在他们进大学之前就让他们有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性意识。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特殊性。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中毕业进入大中专院校后,少数发生在中学阶段,或者母婴传播的病例在上学后发现。因此,学生艾滋病防治要突出青少年为主,尤其是在从中学向大中中专院校的过渡阶段。
重点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注重平时,加强性教育。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把性生理、性观念、性道德教育真正纳入中小学的日常课程中,让青少年从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科学属性正确认识性行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观念、负责任的性行为。这是从长远角度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根本措施。 2.上好防艾两堂课。一是给新进入中学的学生上好预防艾滋病第一课非常重要,将使其一生受益,步入中学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及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上好防控健康课,引导孩子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二是给新进入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上好预防艾滋病第一课更是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的做法。要警醒青年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自己不被艾滋病感染,这本身就是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贡献。 3.定期通报疫情,进行警示教育。可以申请让卫健疾控部门通报一下目前的艾滋病疫情形势,尤其是目前我市的艾滋病总体疫情及学生感染情况,让他们认识到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远比泛泛地宣传效果要好。
建议卫生计生部门定期向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及其青年学生,通报学生的艾滋病疫情最新状况,这是预防学生中艾滋病传播流行非常重要的措施,能够起到提醒和预防作用。 4.大力开展校园防艾宣贯活动。加大《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导引》宣传力度,可利用学校军训、安全教育等时机,开展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系列活动,提高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意识。关口前移,卫生健康部门应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全程性教育。以国家开发的《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2021版)》、《高校校园预防艾滋病导引》等内容为基础,加大对初中以上青年学生人群的宣传教育,注重警示性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抓好普通中学落实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专题讲座,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 建议在校园内人流密集处设立永久性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栏,利用新媒体、短视频、黑板报、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把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传递给青年学生。同时,在大中专院校内,设立免费安全套获取机,要让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安全套。还要让学生知道学校附近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详细情况,对有咨询或检测需求的学生可以及时方便获得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