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做强航空轮胎产业,助力航空产业腾飞
发布时间:2023-11-16
收藏
纠错 建言
文号 会字第165号 年度 2023 类别
委员姓名
工作单位
承办单位 青岛市即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附议委员
文号 会字第165号
年度 2023
类别
委员姓名
工作单位
承办单位 青岛市即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附议委员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一批以载人航天、大飞机制造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航空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据《202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民航共有在册飞机7072架,其中运输飞机4054架,通用航空飞机3018架,预计2025年中国的民航机队总规模将达到8000架,但同时,以大飞机制造为代表的相关配套核心零部件,仍然面临着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以航空轮胎为例,国内民用航空轮胎市场几乎被以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代表的国际巨头垄断,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10%,航空轮胎是关乎飞机起降安全的核心零部件,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以航空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技术的自主可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打造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航空轮胎是轮胎产品中技术含量最高、制作难度最大、使用条件最苛刻的轮胎品种,从某种程度上说,航空轮胎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轮胎制造水平。我国民用、通用航空业航空轮胎制造和翻修能力极为薄弱,仅有的几条生产线多为上世纪60年代建设,生产工艺落后,航空轮胎制造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自主可控首先必须立足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轮胎生产线。应依托辖区轮胎生产企业先发优势,重点在工艺流程优化,生产装备升级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此外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加快国家级航空轮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从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制造新技术研究、航空轮胎测试技术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提高即墨生产航空轮胎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翻新航空轮胎产业建设

我国每年废旧轮胎每年产生量约1500万吨,并以5%-8%逐年增长,废旧轮胎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属固体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航空轮胎制造从研发到量产,需要经过复杂而严苛的设计、制造、检测、试验、试飞等环节,所需周期长,研发投入大,而翻新航空轮胎通过资源回收利用,将使用磨平后的航空轮胎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验后再次利用,翻新轮胎比新胎可降低60%-70%的能源消耗,降低45%以上的制造费用,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另外航空轮胎翻新属于航空维修产业范畴,翻新航空轮胎生产线的建设,将为促进区域内航空产业聚集发展,提高航空产业尤其是区重点打造的通航产业配套维修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加强区域合作创新,加速全产业链加速聚集

航空轮胎制造业与航空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国产大飞机和全球航空业的持续增长,使得航空轮胎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中国航空轮胎要想取得良好发展,除了航空轮胎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赖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国内航空公司的合作和支持,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和宣传帮扶力度,积极协调辖区内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交流合作,联合青岛航空、空客直升机等航空运营和整机制造维修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在大型干线客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等多领域开展国产航空零部件研发、装机试飞、维修改装、航材贸易等合作,可定期开展招商推介会、飞行展示活动等,特别是在新引进新的整机制造项目时,可优先推介辖区内有资质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作为其潜在供应商,以整机项目带动区域零部件配套、综合运营和维修业务发展。有关部门应协调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橡胶轮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通道,促进学科、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快通航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发展。 

答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