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枢纽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在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兴起壮大,它是以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通过强化对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的集聚、辐射作用来创造新价值,以此带动城市能级提升。蓝村街道作为即墨区西部经济强镇,地处青岛通往济南、烟台的咽喉,近年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战略、上合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叠加,为蓝村街道发展枢纽经带来黄金契机。 一是自身区位优势明显。蓝村街道具备发展枢纽经济的显著交通优势,蓝烟、青荣、胶济3条铁路,青银、青威、青新3条高速过境,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隔河相望,青岛港即墨港区作为内陆港功能逐步完善,机场南北2条快速路、轨道交通16号线、24号线规划建设,四通八达的路网带来的集散能力构成了蓝村的物流产业基础,也是蓝村街道未来发展枢纽经济的最大优势。 二是外部发展机遇加持。蓝村街道地处青岛市域几何中心位置,一方面享受“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发展政策机遇,另一方面发挥着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主城区物流外溢、投资资源外溢承载地的作用。同时,蓝村陆港区域被纳入区“十四五”“陆海统筹、两翼齐飞、中轴联动”区域空间战略布局,在全区层面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20年,国际陆港被纳入青岛市13个顶格推进产业专班中的现代物流产业专班。2021年,在《青岛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2021-2025)》中,国际陆港被确定为6个综合性、国际化枢纽经济区之一。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雄厚。蓝村街道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期,重点布局了商贸物流、轨道交通、新零售、新材料产业板块,人流物流需求旺盛,商贸活动频繁。商贸物流板块建成以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济铁物流园、华骏物流园为主的物流产业三大核心承载区,新零售产业板块主要布局了青岛百联奥莱斯项目、e联小镇项目,打造即墨辐射胶东半岛时尚消费新高地和国际化时尚消费聚集区,轨道交通板块落户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形成与城阳“动车小镇”错位互补发展态势,临空产业板块打造了以云路先进材料园区和临空云创中心园区建设“双引擎”。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战略定位不高。枢纽经济产业核心地位不突出,国际陆港尚未纳入省市级重点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低,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有短板。 二是物流辐射范围不够广。以“即黄班列”为例,目前以青岛港即墨港区至前湾港集装箱线路为主,缺乏跨市、跨省以及“欧亚班列”等跨国物流业务,铁路运输的辐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是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不强。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建设资金、土地规划、人员配备、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瓶颈,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需进一步完善,与市、区主城区道路互通需要加强。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体制机制改革。青岛北岸作为支撑青岛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资源和优势在“区位”,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枢纽”。目前该区域临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即墨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在统筹资源、协调各方、推动发展方面力度不够。建议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在连接即墨区、城阳区、胶州市三个区域枢纽位置,以即墨国际陆港为核心再造一个青岛市级主体功能区——青岛国际陆港城,在更高的格局层面推动建设青岛北岸枢纽门户经济新增长极。 二是统筹全市规划布局。2019年,国际陆港及蓝村区域邀请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根据吴志强院士团队推演,该区域未来将与青岛主城区融合为一体,是承接主城区产业和人口外溢主要聚集地,其发展将起到联通内外、带动周边、盘活全城的重要作用。建议尽快编制青岛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并将该区域规划发展纳入其中,与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胶东临空经济区、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等周边区域有机衔接,以加快青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步伐。 三是推动物流业务领域拓展。协调青岛港大港港区、即墨港区、青岛车务段各相关方,推动开通即青班列,梳理探讨即青班列运行方案、费用、上列货品等事宜,同时借助机场转场有利契机,推动铁路、海港、陆港同空港物流业务有机融合,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打造“四港联动”国际物流枢纽体系,发展成为枢纽经济的最佳承载地。 四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融资支持方面,建议国际商贸城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适时参与蓝村陆港区域建设;人才支撑方面,建议增加蓝村陆港物流、金融、规划、市政、电商等高素质专业人才配备,为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道路交通方面,李王路作为机场交通体系保障的重要通道和疏港货运主干道,因涉及基本农田及一般农田,建议尽快协助完成土地规划调整。 五是加强相关产业聚合力度。要把该区域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做好优势转化文章。积极围绕物流企业和总部经济开展精准招商,大力招引枢纽偏好型企业,形成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发展的显著特色,真正擦亮枢纽经济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