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关于构建智慧医养综合体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12-06
收藏
纠错 建言
文号 会字第179号 年度 2022 类别 卫生健康
委员姓名 解倩倩
工作单位 青岛呔姆瑜伽专修学校
承办单位 即墨区民政局、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附议委员
文号 会字第179号
年度 2022
类别 卫生健康
委员姓名 解倩倩
工作单位 青岛呔姆瑜伽专修学校
承办单位 即墨区民政局、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附议委员
提案内容

目前,我区老龄化步伐加剧,家庭和社会养老任务艰巨。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已成为百姓迫切的期盼。与此同时,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我区的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养产业蕴含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应把医养产业作为我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产业加以培养。        

但当前医养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从供给看,此前“医”和“养”双方都有各自的痛点,“医”的痛点是随着老龄化愈加严重,老年人入住医院养老挤占了医疗资源,部分医院“压床现象”严重;再是部分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面临掣肘,大量医护人员不愿“舍本逐末”选择护理专业,同时护理行业收费标准过低,医院经济收益难以维系。“养”的痛点则在于养老机构老年人看病就医难,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缺乏,医疗服务难享经费补贴。此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聘用的医护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无法享受与医院医护人员同等的待遇,导致许多医护人员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工作。      

二、政府对居家和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重视不够现有医养结合模式,无论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都属于单一的“机构结合”模式,满足的是小众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医养结合—医是基础,养是核心。通过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法相配合,让老人在健康活跃期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在辅助生活期满足保健养生的需求,在行动不便期通过康复训练尽快回归社会,在临终关怀期维持生命的尊严。医养综合体要实现医养、医体融合。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统筹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真正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老”。 推进医养结合,最重要的仍是回归初心,真正树立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养老模式创新发展,建立起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布局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塔底(居家养老)极宽、塔身(社区养老)较窄、塔尖(机构养老)极小,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生活在家庭和社区,无论是从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还是从服务的受益面来看,都应该将医养结合的重点置于居家和社区层面,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对社区和居家层面的医养结合。加强社区医院的人才队伍培养,使得部分老年人的身体问题可以在社区内就解决,也节省了医院的紧张资源。      

三、适当调整医保政策,如可以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医保定点以及医保的额度标准。如此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经营积极性,也能够给老人减轻经济负担。      

四、借助科技网络力量—打造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相应的志愿者队伍。当然也要强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技能,保证服务的安全和质量。集合社会上的健康理疗机构,对其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再投入到医养结合的服务中,如此也能解决医院到养老机构的人员空缺部分。      

五、将中医药融合进医养结合,宣传正确的中医养生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中医技术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其他养生保健方法及产品进行健康干预,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大力推广如“中医堂”等基层特色健康医疗服务,开展医养健康增值服务。      

六、组建老年病联合医院。老年人常见病涉及病种多,我区现有的各医院都不能单一承担组建老年病综合医院的能力。政府应利用项目配建的医院组建老年病联合医院,引入区内医院全科医疗康复等涉及老年人病的科室进驻,一则可解决项目综合体内老人诊疗的需要,同时也可满足为综合体周边的常住居民提供诊疗需要。同时也可以引入医体融合的结构,通过“预防”为主的模式,解决患者问题。关于配建机构的使用模式,可以探讨无偿配建、政府租赁、收入分成等方式解决。

答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