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目前全区总人口113.4万,常住老年人口26万余人,约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2.93%,其中,80岁以上约4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特别是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慢性病和残障老人等需要特殊照料的老人数量持续增加,老年人医疗、养老、护理的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区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健康需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打造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定位不高、政策制度不贯通、医养结合机构及床位缺乏、环境及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等瓶颈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品牌创建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医养结合是一项社会事业,是解决人口老龄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项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发展空间及潜力巨大。我区山海泉岛滩资源丰富,有发展康养服务得天独厚的自然和资源优势。目前区级层面尚未有专门的规划,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康养服务品牌尚未建成,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链条也没有形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已经滞后。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畅,行政效率不高。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健部门管理,医保由社保部门管理,医养资源没有充分融合,限制了高品质医养融合服务的提供。二是配套政策不全。目前区一级在政策突破方面权限不够,上级文件又比较笼统,在规划、土地、医保结报、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医养结合项目特别是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尚待健全。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合理布局,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公立医养结合机构与社会资金创办的民营机构应同时并存,既应有高端医养、康养服务,又应有针对大众化以及贫困、孤寡等低收入人群的医养服务,既应有一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又应有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特殊服务内容。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侧重于集中供养生活照料,能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一体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四)医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从事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病、慢性病等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少之又少,供需失衡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二是社区基层卫生资源紧张。居家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现有资源不足和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养老需求。
(五)医养结合机构环境设施及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一是环境设施方面。出于成本的考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大多房间相对密集,床位设置密集,无法提供安静、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饮食方面。一些养老机构提供的饭菜个性化不足、口味欠佳,营养搭配不均衡,更鲜有针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三是生活起居方面。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可以提供娱乐休闲、个性化运动方案;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可以帮助运动、户外散步及康复运动等,对失能、半失能,可以提供专人照料。很显然,由于人员缺乏、资金缺乏、微利等原因,目前很少养老机构能做到这一点。
二、建议
(一) 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品牌。一是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顶层设计,在总体规划、发展布局、资源整合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二是突出优势、特色鲜明。把医养结合重点项目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质规划,高质量建设,突出我区风光秀丽、山海岛泉滩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医养结合省级乃至全国示范,逐步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品牌集群。
(二)建立协调共推机制。建立发改、卫健、民政、人社、财政、住建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和协同配合,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落实涉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用地、医保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营造齐抓共管、协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三)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一是推进“居家医养,医护巡航”模式。重点做好80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医疗机构每月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巡诊、健康指导服务。二是推进“嵌入式”社区微养老模式。各镇街免费提供养老用房,当地医疗机构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实现老年人家门口养老。三是推进“机构医养,两院一体”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机融合,联合打造“两院一体”的医养康养服务模式,依托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定期开展医疗巡诊、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等服务工作。四是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采取民建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康复医院等,提供形式多样、多种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在此建议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失能半失能特别是家庭贫困、鳏寡等老年人,应本着愿进尽收、应收尽收的原则,切实解决这部分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政府应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将护理保险基金、基本医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民政救助资金等有机整合,加大对长期护理的政策倾斜。
(四)大力培养医养结合人才。一是鼓励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和老年服务管理相关专业,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快培养专业人员。二是积极探索照护人员教育成长模式,逐步建立起医养机构照护人员上岗许可、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人员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三是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充实到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工作。
(五)落实监督管理机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制度,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环境条件达到标准方可准入;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为我区广大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